我刚上学时可以说没心态,大人们让去就去,感觉学校同学多挺好玩的。稍微大一些,知道了种地的艰难,看到老百姓每天辛苦耕耘,收效甚微。尤其天热的时候为棉花喷农药,据父辈们说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是虫子吃棉花的时候,这个时候喷农药才管用。这也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经常有农药中毒的,我也有农药中毒的经历,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考上学,再也不回家种地。至于当时受革命教育,为国家为社会读书,这个动力也有,不过,不如不干农活持久。
自从2013年研究生毕业,我一年还看不到一本书。直到2016年下半年,我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个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希望她是一个爱读书,有修养的孩子。都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中母亲的角色更加重要。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初为人母,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随着年龄渐长,工作也逐渐清闲了,终于可以有时间读书了。却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而书籍的世界太过丰富,便常常有一种恐慌 ,生怕穷极一生,也不能读书之冰山一角。尤其是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文字之后,需要读的书更多。这时候读书的心态,既是喜欢,又是迫不及待的需要,只恨人生苦短,能够读书的岁月太少太少。
小时候读书的原因很简单,想要通过好成绩来得到母亲的关注,父亲从来不会夸奖我,所以我拼命读书就希望有一天可以亲耳听到父亲夸我,还有就是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有去读大学,所以我也想弥补父亲的遗憾。
我发现读书可以赚钱,比如可以写书评,写讲书稿,共读稿,读书笔记。以前读书,纯属于自娱自乐,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现在读书几乎都是平台给的书,或者是出版社送的书,以写稿子为目的。
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接受教育,即中国大环境下的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是一条最直接改变阶层的道路,有些人的读书无用论其实是折断孩子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