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事没有那么复杂,让你的肌肉动作比脑子感觉到紧张的速度快,再就是给你提供充足、可靠甚至完全现成的信息让你感觉放心。不管是多危险的情况,只要第一时间能把飞机的飞行状态(姿态、高度、速度)掌控在手里,就是有相对充足的时间的,不会出现10秒内要你做五十件事,同时还要都万无一失才能拯救一切的情况。所以就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把动作的反应从需要思考变成肌肉反射(通常这组动作不会太复杂),让你甚至还来不及紧张,就把最重要的动作做出来了,把飞机控制住了。控制住之后,就可以翻手册,按照一些规定好的处置程序去进一步处理了。
平时的训练是保证处置正确的关键。只有平时对于应急程序的不断重复,是减少处置错误的关键因素。人怕的不是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但是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已经有充分的理解,在他真正出现的时候,在心理上已经看到出现的结果,也知道如何处理能够将事情的发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年来,这样能减少很多由于情绪紧张导致处置上面的偏差。
飞行员也是人。遇到特情的时候,不论你是刚从172抡上来,还不太熟悉自己机型的SO,还是飞了一万多小时的CAP都会慌张的。菜航330机长自己在内部会议都说自己慌了,但是还是凭着几十年飞行以及地面故障模拟训练的经验,把飞机安全降落了。飞行员之所以能够处理特情,并且把乘客安全送回,是长期不断艰苦的训练,以及承受一个又一个教员的“厚爱”换来的。
一般来说,遇到特情都是严格按照特殊情况的检查单处置。毕竟飞机驾驶舱有两个人,一个人主要保持飞机状态,另一个主要进行处置的分工,能减少完成完成自己工作的压力,也就降低了错误的可能性。同时,相互监控对方的工作,也是所谓1+1>2的体现。
高强度的训练,潜意识就能控制住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处理。不过这个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很多特情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至于哪条跑道够不够长,天气够不够好,机场应急保障能力够不够,有时间的话,肯定要做出最优解,实在没时间了,就凑合吧。
飞行员在模拟机里面会经常反覆的训练各种应急情况的操作,发生问题的时候,是人都会害怕,但大脑理智的部份可以机械的参考经验进行处理,而不需要想太多如何处理。这也是应急SOP制定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