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节选自杜甫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五载 (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 屡受挫折, 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臭”字有两种读音、两种含义,因而这诗句也就有两种读法、两种注释。
第一种:读作“朱门酒肉臭(chòu),路有冻死骨”。征诸《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贾传棠等编,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注释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
第二种:读作“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这样读,首先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其次在《杜甫诗选译》(倪其心、吴鸥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一版)的脚注中,也可找到一段足以作为依据的文字:“臭,一说读xiù,气味。‘酒肉臭’是酒肉香味。”按照“臭”字的这种音义,该诗句的注释就应该是: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
第三种:解释“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是误传,需要考证。韵律相符。大意相通,狗与臭的联系就是:臭,呼赶狗的发音,大都重复使用,臭 臭 臭!或许是为了读者便于联想,臭便会联想到狗!而诗文中臭是指下人----看门狗,可以这样理解:富贵人家看大门的下人都能够尝到酒肉!冻死在路边的尸骨无人收殓。
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就诗歌来说,臭发xiu音,是“香”的意思。是真的,在古代的社会存在着。很多古代城市都有相应的贫民区。除了饿死的冷死的还有无人照顾无钱医治病死的,相信杜甫也没有只是说冷死。这个不是富人阶层的错,因为很多“酒肉臭”的家庭并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有这样的事情(百姓何不食肉粥),更不知道怎么帮助那些人。当然,对于当权者来说,不知道就是一种错了。所以,不管粮食是否富余,没有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保障,还是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的,在古代还依靠好的父母官进行社会财富再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