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鱼(约1521 ~ 1594年),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明代戏剧家。《浣纱记》是他传奇中最著名作品。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由于梁辰鱼创作 的作品脍炙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为昆腔的传播做了很大贡献。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它既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又是影响面最大、历史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因起源于江苏的昆山一带而得名。昆腔的曲调细腻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表演上风格优美,舞蹈性强。
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因为梁辰鱼的创造,昆腔才一改传统,焕发了勃勃生机,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辰鱼身家有华丽的房屋,是接纳四方奇士的专门场所。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和梁辰鱼关系甚好,戏剧家张凤翼也是他的好友。梁辰鱼曾向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学习,又与郑思笠等对音理进 行钻研,对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贡献。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以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为题材。《浣纱记》开头写范蠡与西施在苎萝西村的溪水边相遇并相爱,西施把一缕溪纱赠与范蠡作为定情之物。后来越 国为吴国所败,范蠡为了国事劝说西施到吴国去。临别时两人各拿溪纱的一半。结尾处写了吴国被灭后两人在太湖中成婚,并将分开的溪纱合二为一,两人划船而去。这些情节有利于塑造范蠡和西施两个富有自我牺牲。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首出《家门》云:“看今古浣纱新记﹐旧名吴越春秋”,可见此剧系依据名为《吴越春秋》的旧本改编而成。《鬼簿》著录的元杂剧有《进西施》(关汉卿作)和《越王尝胆》(宫天挺作),剧本已佚。梁辰鱼曾“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纱》诸曲”(《梅花草堂笔谈》)。他的作品可能吸收了元杂剧的成果。《浣纱记》的情节比史书上的记载和有关的历史传说更加丰富。如开头写范蠡与西施在苎萝西村的溪水边相遇并相爱﹐西施赠范蠡一缕溪纱作为定情之物。后越国为吴国所败,范蠡以国事为重,劝说西施到吴国去。临别时将溪纱分开﹐二人各持一半。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写越国君臣团结图强,休养生息,终于破灭吴国的故事。据说,这出戏是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该剧排场热闹,曲调铿镪,一时引起轰动。王世贞有诗:“吴闾白面冶游儿,争唱当梁郎雪艳词。”潘之恒则赞曰:“一别长干已十年,填词引得万人传。”可见《浣纱记》一剧万人争观的场面。剧中的《回营》、《转马》、《打围》、《进施》、《寄子》、《采莲》、《游湖》等出,一直是昆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优秀折子戏,后来在各地戏曲舞台上的西施的故事,很多也都源于《浣纱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