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问首先应该搞清楚,要谈论进步和退步的汉语是哪一种定义。
1,语文水平的平均工具水准在提高。在五四之前中国的识字率大约是3%这个样子,而作为比较,英国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基本灭除了文盲(1891 男94% 女93%)。我朝立国以来,识字率一路飙升,1980年大约66%,2007年达到91%。
注:识字率低意味着大多数的现代传媒——书、报、网络的传播低效,文盲也无法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甚至连正常的现代社会生存都困难(连水电账单都看不懂)。这是所有现代化社会必需的基础。这个是属于决定中国能不能进入现代社会范畴的素质基础。
2,因为个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现代汉语中因需要大量新兴词汇,如科学、交通、政治等,这部分词汇只能靠进口改造。案例可以参看:为什么叫干部? 这些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会冲击传统汉语的学习及使用范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原本的唐诗宋词元曲除了流行乐连续剧的价值之外,纯粹的文学审美价值很低很低,因为大家基本都是文盲。这部分是从零到有,谈不上后退。
而对于广大频繁使用文字且有一定审美需求的受教育阶层(就是知乎的各位啦,对应古代的士子或士大夫阶层),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因为频繁地需要使用、创作白话文,一方面学习和使用文言文的领域和资源都在缩减,所以传统汉语水准肯定是集体下降了很多很多很多。加上中国目前仍属于刚迈过发展中国家门槛的国家,还远未到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因为即使是白话文的水平也仅仅还保持在工具阶段,文学的审美还是属于少部分人奢侈的需求。
退步这个文字不昌我觉得用这里不妥,比如:一门语言文字运用最高水平的应该是使用它来创作诗歌、小说、戏剧的顶尖作家。这个标准是有问题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代,有自己的流行的文体,这样的纵向对比肯定是不公平的;再一个,先生又补了一句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不了问题,感觉这个有自己打脸的嫌疑呀。
所以我的观点和先生正好相反:现在是文学大昌的年代。
不是顶尖的作家减少了,而是像我这样的半文盲增多了,在话语权基本掌握在精英知识分子手里的传统媒体时代,能够发声当然只能是这些千里挑一的精英人才,其质量之高,显然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像我这种半文盲都能在这种全新的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差,但还算能够交流。很大程度上侵蚀了传统精英把持的话语权。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能够通过鼠标投票,很多接地气的‘低质量媚俗’作品反倒脱颖而出,很多‘高质量’的作品反倒难以出头。造成一个文字不昌的假象。
一直在落后而己。我们缺乏中文的语法教育(或者是文法教育),所以常常无法将一个较为繁复的中文替换成更简单的;也缺乏正确的写作教育;也缺乏精读和如何精读的练习。并且敲打中文字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所以部分来说,我们的中文行文也是中文拼音输入法决定的。
一般在我们进行估算的时候,我们常常取得的是mean(平均值), mode(最大概率值), media(中位数),或者去的是去掉异常的时候的mean, mode, median。如果我们相信。除非有显著的证据进行证反,那么文盲的语文能力少于非文盲的语文能力。
当然,有些人喜欢用outlier(异常)来说,比如现在中国语文能力最强的5%比不上民国时期语文能力最强的5%,如果他不是用5%和1%做比较的话。但是这对95%的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不产生大量的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思想论理,不能引领时代方向。那国人的语文能力是在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