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对于科技史比较有兴趣,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写过两卷《糖史》,现在算是趁着解答问题再翻翻书,也重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内容,解答一下关于制糖的问题。 先总结一下大致的结论: 糖出现得很早,最早的制糖法,制作的是饴糖/麦芽糖,而最早出现麦芽糖的原因,是由于农业刚刚产生时,最丰富的制糖材料,就是谷物的芽。 甘蔗发现也不算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明确的记载。 西瓜五代时期才传入中国。 相比麦芽熬糖、甘蔗榨糖熬糖,西瓜如果要用来制糖,一方面是材料不及麦芽、甘蔗来得方便、足量,一方面刚刚传之时,产量有限,品质一般;再有,如果用西瓜制糖,至少要弄出果肉,去掉种子,工序也比已经成熟的制糖方式要麻烦;如果在含糖量、产量上没有什么显著优势,传统的惯性之下,西瓜没有成为制糖的原料,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另外,说「制糖要比转化淀粉容易」——麦芽里的麦芽糖确实是淀粉转化而来,但这个是麦芽自发的生理生化过程,并不需要人工干预;以此来说西瓜制糖更方便,也有些牵强。然而不能以今天的西瓜含糖量来推测它的制糖价值:现在的西瓜,是经过数千年选育而来,千年以前的西瓜,甜度无法与今天的相比。 传入晚,产量低(当时而言),含糖量少,并且果肉当中有大量种子,处理起来多一道工序;相比已经成熟的制糖技法,西瓜其实毫无优势可言。 《糖史》一书还有一大堆内容,不过此书重于考据,有些意见显得想当然而不严谨。季羡林先生说要写成中外交流史而非科技史,最后的成书也确实重于文献考证,而轻于技术、工艺和辨别。
卖西瓜比卖糖收益高。举个栗子: 窃贼偷价值17万元饮料,倒掉后卖空瓶得115元。 西瓜制糖如同杀鸡取卵。西瓜又叫水瓜watermelon,94%以上都是水分。把糖榨出来剩下的水可就卖不了5毛钱一斤了。一个10斤的西瓜,按西瓜便宜的时候5毛/斤,可以卖5块钱。 含糖量按5%,优质白砂糖即使按8元/斤算,也就能卖4块钱。不算加工成本都还不如卖西瓜,何况西瓜好吃,风味佳,有情怀…… 另一方面……糖的成分也不一样…… 西瓜里面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部分蔗糖、果糖……(葡萄糖是粉末)而食糖中蔗糖约占90%…… 红糖是带糖蜜的甘蔗成品糖,混合物; 白糖是分蜜脱色处理后的红糖,纯度较高;冰糖是蔗糖的结晶。所以,糖料作物以蔗糖含量高的甘蔗和甜菜为主。
西瓜甜是因为果糖含量高。用西瓜制糖的成本远大于甘蔗和甜菜。西瓜种植采收运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非常高,除去果皮和种子,还有高含水量,每个西瓜成熟期又不一样,提取出来的食糖成本远高于市场食糖的售价。同样高含糖量的苹果,梨等各种水果,蜂蜜也不适合制糖。就其本身的口感和其他营养成分也远高于食糖。总之用西瓜和水果制糖是得不偿失,无论从经济角度和营养角度分析。甘蔗甜菜才是制糖的最佳原料。西瓜虽然很甜可是要将它制成糖的话,成本太高啦。另外,其实西瓜糖也并不怎么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