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钗的孝顺: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悦亲者,时时事事都要让父母高兴。而在《红楼梦》中似乎只有薛宝钗一人真正领悟了并实践着孔孟提出的这两种孝道。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当宝钗的面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薛蟠听说后感到受了冤枉于是便大闹起来,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写到:“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次日一早起来,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认了,他也没得说’。”可见宝钗对于这桩婚事并不愿意,只是出于孝顺守礼才逆来顺受。
宝钗的孝顺被贾府的人视为大观园众女子中佼佼者,成为了众女子学习的典范。
2、宝钗的体贴: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
大观园中最感念宝钗的是史湘云。宝钗曾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针线活,减轻湘云的负担。第三十二回,袭人曾因“这两日身上不好”,不能做针线,请湘云帮忙做一双宝玉的鞋。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在家里做不得主。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湘云在她面前直接诉说过什么,知识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于是,自己主动把活儿接下来。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宝钗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知道她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一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于是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湘云看到宝钗如此关心人、体贴人,自是感服,把她“当亲姐姐对待”。
邢岫烟来到大观园后,宝钗想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的父母皆是年高有德之人,独她的父母偏是酒糟透的人,于女儿分上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迎春又是一个老实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管到她的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宝钗却每相体贴接济。”当宝钗发现这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的时,特挑了“石壁后”这个避人眼目的地方,问清情况后,知是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地送去。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3、宝钗的宽厚豁达:
宝钗进府后,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即使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府上层人物更是交口赞誉,可黛玉一直对她心存戒心,一直视她为“对手”和“假想敌”,薛宝钗则身不由己地面临一连串唇枪舌战的袭击,她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来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有心呢?”在第三十四回,宝钗疑宝玉挨打是哥哥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哥哥抢白一顿,便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见她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这样戳着心窝子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在三十五回开头写道:“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开始,薛宝钗是浑然不觉,后来,她感觉到了,但也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黛玉,而是从未心存芥蒂。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中脱口念出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语句,宝钗不是趁机报复黛玉,而是对她进行了一番“不可多看杂书”“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诚规劝。可见为人的宽容厚道便是后来林黛玉叹服她的原因。
薛宝钗之所以能待人宽容厚道,是因为她的胸襟豁达。第四十七回,薛蟠挨了打,薛姨妈气得要寻拿柳湘连,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进行了有力的劝止,化解了一场冲突,
就是这个“受得富贵,耐得贫贱的女子”,家资万贯时不见她骄逸豪奢、飞扬跋扈,破落之际也能坦然视之,平静面对。她豁达的人生态度,也算是她悲剧命运中的一线生机,黑暗人生路上的一丝光亮;这份豁达,让她不会因一无所有而痛苦不堪,也不会因百历变故而万劫不复……,她会收拾起浑身的伤,满心的痛,呈现出一如既往的坦然豁达,尽心尽力的打理家务,孝顺公婆,抚育遗腹子,帮助完成“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瞩望……。
4、宝钗的学识: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宝钗世故,冷峻,识时务。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是个可怜的人,如果她的父亲走的不是那么早,也许她也不会那么冷峻,也许,她真的可以和黛玉成为知心好友。 所有人都说她虚伪,现实,我却觉得她很可怜,因为可怜,所以让人心疼。她和黛玉一样自幼丧父,但与黛玉不同的是,她没有一个贾母那样的祖母,可以宠着她,让她可以呆在自己的世界。她只有无能的母亲和哥哥,还有一个快败了的家族,所有的一切,都逼着她成长,黛玉,湘云连当票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她以熟谙治家之道。而这,是她常年累月掌家时经验的积累。 所有人都说宝玉不爱她,可她未必爱过宝玉,很难想象,只知混在女儿群里的花花公子会是她爱上的人,宝玉,不过是另一个现实选择而已,所以宝玉出走,她虽伤心,但仍不改端庄样子。因为从来都没有以心相交。 宝钗的冷,是看破世事之后的冷,是真正的冷。《小王子》里有句经典名言,在我看来,正是她的真实写照——“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一直保持天真单纯的习性,一定是周围人用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而她,没有,所以,可悲。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 。。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
我从没有觉得薛宝钗有什么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她有心计,我怎么看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