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I本身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单位,而是一个以基因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化单位——我想学术界没有一个华大人会避讳其商业成分,因为这是华大成功的一个很关键因素。BGI主要是庞大的数据输出平台,但这些数据怎么用,则需要其内或其外受过博士训练的人来解决了。有几个概念是有微妙差别的职业的科学工作者 VS 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产业化科研 VS 蓝图式科研,应用性科研 VS 理论性科研。另外,中国学生喜欢拿“想象力”说事,因为历史上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力。殊不知国内盛行的各种天马行空的所谓论述实际是想象力过于丰富了,缺的是“驾驭想象力”的能力--这恰恰是学术训练的目的。2 关于BGI的嘴仗在网上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部分BBS里政府人员,到中期的方舟子等,再到目前的百花齐放,嘴仗一直在持续; 这属于常态,在目前的体制以及国内的科普环境下,尤其是纳税人不关心也不知道怎么关心科研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下,而且我个人无兴趣参与这种嘴仗;3最后一点,BGI所代表的部分做法,是适合他们的方式,并非要推广且让国内学术界都这么做,所以问题本身有误导嫌疑;科学家,博士,中学生,这些完全不冲突,志向相同且相互认可的人在一个团队里做事,需要那么多规矩么?这种方式代表一种可行性,并非代表全部;所以主流的学术大牛们不要担心也不要觉得显得自己很怪,如今的中国就是需要更加开放的机会给所有有才能的人!
首先,工科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非单纯的理论问题。如果不在第一线工作,甚至没办法发现问题。所以当时老师就要求我们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先去工厂一线老老实实做半年徒弟,然后凭自己的本事被提拔成技术员、工程师,找到方向感后再适时回校读研、攻博。而且主张我们跨学科、跨专业,做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最关键的工程技术难题。我们系的时均老院士,一生中培养的学生出了很多大牛,至少在国内的有十多位也成了中科院的院士,还有几位成了工程院的院士,但他们分布的专业却很广,有在核能技术领域的、膜分离领域的、生物化工领域的,也还有其它一些领域,如非金属材料。而时均院士本人是搞化学工程的,是化学部的资深院士。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顺便再多说一句:方舟子痛恨李开复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与其写一堆废纸一样的论文,不如做几件改变世界的事情”。
简单地说就是不行。
现代科学家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解决实验中存在问题,并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二是有问出好问题,并长时间关注好问题的能力。第二个能力甚至是优秀和平庸科学家的分水岭。我不认为华大的模式能够让他们的员工具备上述任何一个能力(用成熟的商业化试剂盒大规模测序,靠规模和排他的合同让自己在测序服务行业独占鳌头,但这都仅仅是简单重复的操作而已)。就算你拿了博士学历,有独立研究能力,也不一定能作 PI。因为,独立研究还需要你能拿到经费的能力可见竞争之激烈。而且,随着 NIH/NSF 体系的成熟老化,也会有很多体系上的问题。这样,对PI能力的要求不只限于研究能力,也越来越强调社交能力,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