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偷桔,以孝的名义去干坏事,是否意味着现代的小偷过年过节想为家里面加菜而偷窃都是合理的,王祥脑子有病吧,继母对他那么坏,还为她卧冰求鲤。庚黔娄为父辞官吃屎,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他到底想干嘛,鲍出不顾母亲作为吃人贼的人质,拿剑就冲上去斩杀了十来个吃人贼,他真的不怕贼人杀人质吗,这么好的武艺不去做将军,偏偏一生陪伴在母亲身边,实在太装逼了。仔细想想在中国要做到怎么才不会被骂,真是一门高深的武学。无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到了人的关注,都可能被寻到骂点,所以闷声发大财是做人的终极奥义。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生孝也好,死孝也好,每个都表达孝义的方式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心。在你看来李密装了二千多年的逼,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李密的厉害,因为他终究知道自己的逼能装这么久,有先见之明。顺便说一下槽点,臣是臣服、臣从的意思,下人对主人自称,可称之为臣,百姓一般都被称为臣庶、臣民,司马炎为了笼络蜀地臣民的人心对李密进行表率,这不正常吗,解读一个历史事件不根据当时的故事背景、剧情设定进行理解,你读个什么史,孝廉是汉代留下的察举制度,提倡每一个人都孝顺亲长,为人清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好好收拢人心,使政局稳定就是统治者该做的事情。从没人跟你说过政治下提倡的道德不虚伪吧,只是有人总喜欢批判政治宣传下的道德虚伪,好满足自己独到的观点罢了。还有,对朝廷那叫忠,对亲长才叫孝忠孝是否能两全又是自古一大论题了,可问题是无论是忠还是孝都是当时值得颂扬的德行,拿共朝的标准去批判晋朝。
司马政权的首都在洛阳,李密当时身在四川。蜀道之难,自不必说。九十六岁的老人,经不起长途颠簸。对于至亲,最好的当然是自己亲自陪伴奉养假若君之高堂年老体衰,你是会请几个护工,自己去非洲工作,还是选择在家附近工作,时常陪伴呢,再多的侍从,也代替不了亲人的陪伴。何况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已经数十年。所以说,李密以自己需要奉养祖母推辞征召,是能够被时人接受的。读历史需要用常理度之,假如您幼年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只有一个老祖母含辛茹苦的把你拉扯大。现在她老人家年近百岁,约莫是没几年光景了,你会不会跑到千里之外奔自己的前程,这种人之常情为什么要用阴谋论来揣测呢,当然,李密也有不想出仕,以此推脱的意图。但是这并无损他对自己祖母的眷恋。虽然有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礼法是将所有关系归结到父子关系上了,如君是天子,是臣的君父。但是这反而更加说明中国的伦理是以父子之情、兄弟之情这些基本的人之常情为出发点的啊。儒家的孝,是奉养,是不违逆,是让他们开心,这才叫孝。至于忠孝的关系,涉及儒家“权变”的问题,推荐去看看舜“窃负而逃”的故事。
首先,他尽孝的是祖母,而非母亲。其次,他在蜀汉做过官,估计活的也还不错吧,那时晋朝刚刚灭掉蜀汉,他作为旧臣,面对司马炎的怀柔政策也是心存芥蒂,毕竟晋朝刚成立,治理政策和皇上的脾气也摸不清楚,去做官有被杀头的风险,等他祖母死了之后他不是又去做官了吗,还有就是,他孝顺是之前就闻名于世的,所以司马炎才会招他,你所谓的他那些吹牛逼的文字,其实是他在向司马炎控诉官吏对他的催促,让他无法尽孝。本片文章的惊奇之处在于他使皇帝收回了他所下的诏书,这个在当代也有参考价值的,而本文体现的孝顺,我感觉应该非常写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