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判断地名“风雅”与否,很重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地名能否给自己带来怀古、意淫的想象空间,如果还顺带叫着响亮,寓意好,那就更显“风雅”(说白了,就是地名能否给我们一个附庸风雅的机会哈哈)。但这个标准,更多是来自于主观直觉,在对待不同地名时,很多时候并不能一以贯之。鄙人认为,地名主要还是个工具,实用远比审美重要,现实意义远比历史意义重要。对于那些充满诗意的古代地名,我们自己私下意淫无妨,如果非要拿着这个标准来厚古薄今或者夹带私货,赞美古人风雅,指责今人粗俗,未免有些无聊。
题主问的是:“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呢?”——题目核心是地名风雅与否,这其中还两个需要探讨的层次,地名在古代的风雅问题,和现代重命名之后的风雅问题。
目前排第一的答案很具代表性,大家普遍觉得“长安”很风雅,“西安”就很老土;“朝歌”很风雅,“淇县”就很老土;“奉天”或“盛京”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沈阳”听起来就太平实了;“庐州”听起来很有意境,“合肥”就觉得口彩就不太好。当然还有被吐槽最多的石家庄和驻马店,相比古代的“常山”和“汝南”,在大家眼里简直low逼至极。而最近几年把“徽州”改成“黄山市”,“崇安县”改名作“武夷山市”,更是唐突佳人,粗俗不堪了。
大概归纳一下,在现代人眼中,大概是那些历史久、典故多、口彩好的古地名,相较于现代地名,就显得很“风雅”。
汝南郡和驻马店是个很好的例子。
大家都觉得“汝南”很风雅。西汉高帝四年始置汝南郡,历史不可谓不久。历史悠久,那么历史名人和历史典故必然多。只不过呢,依照中国古代地名的传统命名原则,“汝南”大概是取“汝水以南”的意思(虽然两汉的汝南郡有将近一大半境域在汝水以北),就如后来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样,都是标志性地物+方位的命名方式,从语文层面上来看,是一个十分简单朴实的地名,没什么特色,也没有多少“风雅”的意味。
唐以后,“郡”不再作为正式的政区名使用,而“州”(州在唐宋时期为统县政区,相当于当今的地级市)又多用单字,“汝南”作为地名就不再使用于正式场合了。而汉魏时汝南郡的地域,差不多就是后来唐宋时期的蔡州和豫州(汉魏时期的汝南郡一直延续到隋开皇初,其境域和治所一直存在变化,东晋以后还有侨置和双头郡县的问题,隋唐又曾频繁的改州为郡,改郡为州,太过复杂,此处不赘述)。元代升蔡州为汝宁府,明清沿袭之(当然辖境有变化)。而驻马店本是明代汝宁府确山县下的一个聚落名,成化十年在此设驿站后,开始改称驻马店。至清代京汉铁路通车后,在此设站,驻马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解放后1949年曾设驻马店市,1952年撤销,1953年再设市,1958年又撤销,仍并入确山县。1980年复设市。从政区沿革过程来看,被现代地名“驻马店市”所代替的,并不是汉唐时期的“汝南郡”,而是明清的“汝宁府”。单单品味文字的话,“汝宁府”这个名字相较于“汝南郡”,历史也不算短,甚至口彩更好,只不过未能沿用至今而已。设想如果现在驻马店一带仍然叫叫汝宁市,估计吐槽的人会少很多。(顺便提一句,今天的汝南县也并非直接承袭自当年的汝南郡,而是1913年改汝阳县所置。)
秦汉时的古人在创造、使用“汝南”这个地名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它很“风雅”。基本可以说,“汝南”的风雅并不是文字意义上的风雅,而是后人将历史文化内涵(“汝颍多奇士”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什么的)附着在地名上造成的风雅。而近代以来“驻马店”这个略带喜感和乡土气息的地名,又进一步拉高了仇恨值,反衬出“汝南”的风雅。
像“汝南”一样,很多时候,古地名就其本意来说,都起的很简单直白,称得上古朴,但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风雅”。
比如以汉代的陵县地名。
西汉时,为供奉帝王、大贵族的陵墓,往往会特别设置一些县,新设的县需要名字,那么陵墓的名字就是县的名字。比如唐长安城长安、万年两个附郭县中的万年县,最早其实是汉太上皇奉陵邑,直到北周时方移治长安城,与长安县同为京兆郡治。类似的还有长陵县、安陵县、霸陵县、阳陵县、茂陵县、平陵县、杜陵县、南陵县、奉明县、云陵县、昌陵县等等。这些陵县所用的字眼固然都不错,但一想到这县都是为供奉帝王或其父母陵墓而设,地方是埋死人的地方,县民则是强迁移来的,这背后有多少血泪,难免让人细思恐极。阴森森的陵墓说不上什么风雅,口彩恐怕也一般,举个不太恰当地例子,您会觉得“公主坟”口彩好吗?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土耳其城市名都以“伊斯”或者“伊兹”(英文“Is-”或者"Iz-")开头。这就要感谢土耳其人民了,“伊斯”或者“伊兹”表“去某某地方(to XXX)”意,土耳其人民给古希腊城市改名时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加上这个前缀...
比如古希腊城市尼西亚(Nicaea),意指一位同名的美丽水中仙子(Nicaea the Nymph)。之后改叫伊兹尼克(Iznik),意思是“去尼城(to Nicaea)”。
又比如古希腊城市士麦那(Smyrna),意指一位同名的英勇亚马逊女战士(Smyrna the Amazon)。之后改叫伊兹密尔(Izmir),意思是“去士城(to Smyrna)”。
更有甚者如伊斯坦布尔(Istanbul)。城市原来叫拜占庭(Byzantium ),意指城市的开创者拜占斯(Byzas)。后来城市改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也是一个路数,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但是再后来.....
尼玛伊斯坦布尔的意思就是“进城(to the city)”啊!!这次城市原名一点都不保留下来是什么意思啊!!还有“进城”算什么名字啊!!这么奇怪又土鳖的新名字到底哪里好了嘛!!!!
不过还是要补充一句:切勿望文生义,伊斯坦布尔和伊斯兰没有关系。伊斯-坦-布尔 = Is-tan-bul = εἰς τὴν Πόλιν = to the city。
这些城市原名感觉上可能没有中国地名雅致,但是新名字的土鳖程度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驻马店诸侯盟主袁绍袁本初,包头吕布,马中赤兔,保定王叔刘玄德,石家庄赵子龙,枣庄王入阵曲,西安王破阵曲,宝鸡西伯侯姬发,东晋顶级门阀青岛王氏(真的不是卖啤酒的吗?),庐州,啊不,合肥才子李中堂持节托克托,何日遣冯唐。这么一想的话···【吾乃驻马店袁绍袁本初是也!】【石家庄赵子龙来也!】【青岛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壬申,封文襄第二子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枣庄王。】不是也挺带感的吗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