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6:00--8:OO 在书房整理专业资料,是将所能找到的各种和饮食有关的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档保存。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数据库,以便于检索查阅。主要分为八个大类[动物、植物、调辅、杂类、文史科技、图书公开课与纪录片,导视、督饮管理与配方] ,每一类下又包含若干小类层层细分,以做到,但凡说到一种原料或一种文化现象,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荣谱或者文献。这也是我打算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做的事情。缘起来自于我26岁时的一个想法,为此特地写过一篇短文表明心志一苏风味流变考之缘起工苏者乃《惠贡》之扬州及徐豫二州地也。春秋时分属吴、楚,唐為江南道及淮南道。宋分属江南东路及浙西、淮南、京东等路。明属南京应天府。康熙六年改為江苏省,以江窗、苏州二府首字而名沿用至今。其地北接齐鲁,南连闽.越。万顷海疆扬波于东隅、千里丘壑龙蟠于西方。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家山秀色、清雅风味流韵至今。上古三代淮鱼、韭苦堪称美味,春秋之季雉类事尧广為流传。两汉魏晋,素馔、腌菹并称佳秀,隋唐两宋建康七妙独步东南。自明清以降徐海、淮扬、金陵、苏锡四大流派竞相争秀,满汉大席录于典册。然近数十年因人為之祸乱兼地隅之阻隔,使得吾辈闭目塞听、踟蹰不前。麻辣辛香本蜀人独嗜而今能调和缓解以应各方滋味。生鲜淡爽乃南粤风尚,却能借鉴西去,定量-毫厘不爽分工井然有序,俨然执烹坛之牛耳。而吾辈依日行数十年之古法,毫无创见。加之人才凋委,新学之人每有晦涩往往无从问津,且吾辈之人陋于文笔疏远典籍,每有佳馔若无后继遂成广陵散曲,徒使人抱憾矣!今者采薇山人集数年之功广搜博采、汇江淮风味于一室,增删披览,发幽钩沈。按物料之各异分编成册以备参证,解同修之纷扰、开后学之茅塞。以使东南佳味一脉心灯传燃不熄。则吾愿足矣!
我家附近有一间名叫四川饭店的小饭馆。三十平的小门面,酸菜鱼是招牌菜,因为在绕城公路旁的缘故,做的大部分是跑长途就爱吃口热乎饭的过路司机的生意。老板并不是四川人,而是淮南人,四十不到,个子很高,大概因为长期混迹在厨房的缘故,总觉得他白白的皮肤发亮而油腻。一家三口,妻子在店里帮忙,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初中了。 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人,在让他的儿子学钢琴。每周末两个小时,并不知道去哪儿上价位多少。我本身在外地上大学,对他了解并不多,仅就假期在家的日子。每每起床也已经日上三竿并不见其早上的动静,可是那时看向他家的饭馆,诧异不已,本以为已经一派繁忙,却见他家卷帘门竟是好好的拉着尚未开张。
厨师看起来好像只有中午和晚上在炒菜,其实常常是一整天都在忙碌,我因为从小很少干活,刚当厨师的时候,20天累瘦了12斤,脚上全磨出泡,也不知道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不过过了那一阵子,也就习惯了。最早的事情是买菜,有些餐厅有专门的采购人员,像我之前工作的餐厅,买的菜多,就是让厨师去买菜。买菜很辛苦,一般大型农贸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是凌晨四五点钟,而且这些农贸市场通常都离市区较远,比如在成都,最大的农贸市场就在成都市双流县白家镇,一听就知道是个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是吧。那么,参与采购的厨师们,就得两三点钟爬起床,去集贸市场买两三车各种菜,然后七点钟左右能回来,补上一两个小时的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