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小可就针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PS: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化中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小可更喜欢用“阻力”这样温和一些的词语来形容。擅自对您的问题做了一些小修饰,冒昧冒昧)
事实上,这个话题十方庞大,中央政策研究小组几十位专家每天对其进行各个各层的研究都未必能够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以在下之愚钝,大约只能管中窥豹地略其一二而已,其中必然多有疏漏,乃至谬误。好在我们不是在发表成系统的论文,甚至连刍论都谈不上,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略微聊一聊也好。
想要梳理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首先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另一方面需要了解什么是工业化。对于前者,大家既然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自然不必多说,对于后者,个人觉得有必要略微解释一下。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由前工业到工业状态的社会及经济改变过程。
还是按照老规矩,我们对工业化的定义进行一些分析:
1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工业化不是一个目标或者一个方向,而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仍然是线,而不是点;
2.工业化有一定范畴限定:工业化的范畴被设定在前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之间,之前的或之后的都不在工业化定义之内。所谓前工业时代泛指工业化时代之前的所有非工业化的人类社会生产形态,理论上来说,正常顺序的社会发展应该是由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但在现实中,某些社会形态甚至可以直接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比方说澳洲土著。工业化之后的时代(存疑)也不在讨论范畴之内。
这里还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按照一般经济史理论来说,第一次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是同步的,而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植根于大工业生产和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的,从前提上来说,第二次产业革命原则上是在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始的。以此而论,第二次产业革命不算做严格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也可以理解为不算做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范畴。当然,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某些社会形态可能二者同时开展——比方说中国。
这个问题是很容易望文生义的,认为工业化进程仅仅是工业(也就是第二产业)层面的事情,实则不然。无论是按照工业化的定义还是现实中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过程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进程。
从产业分类层面来说,工业化进程不仅包括工业层面,也包括农业层面和第三产业层面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的、相互联系的综合产业发展过程。
从社会层面来说,工业化进程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概念了人类社会组织关系,进而在哲学层面概念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
从市场层面来说,工业化进程几乎与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系统(以下简称自由贸易)的建立同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自由市场的建立是相辅相成,共进共退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层面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但从工业化的宏观概念来说,无非是包括社会与经济两个大的方向
洋务运动虽然名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但这些所谓的“官”实际上是一个个具体的农业社会上层精英分子,无论其工业化的影响有多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反农业社会的。更何况,在清末的现实政治中。一个个具体的洋务官员并没有得到政府在社会层面的实质性支持——至少没有得到应得的支持——所以,甲午战败之后,才会有人说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
在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高效性彰显无遗。以棉纱为例,洋纱以其高质低价迅速抢占了中国市场,以至于中国土布的生产模式在某些地区迅速瓦解。仅此一点,就足以引发中国农业社会结构的变革,更不要说工业化的商品不仅限于棉纱这一种商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