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是一个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职业,其实人们对艺伎有着很多的误解。300多年来,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一些着名的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的走向有过微妙的影响。
17世纪末期,日本兴起了代表市民阶层的“町人文化”,艺伎也在这个日本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悄然诞生。
艺伎的起源可追溯到德川幕府早期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当时的德川幕府为了增加政府税收,严厉禁止私娼,迫使民间妓女转而采用亦歌舞亦卖身的方式来钻官府规定的空子。后来,幕府官营妓院中的妓女为生计所迫,也吸收了民间艺伎通俗的表演形式,转变为既卖身又卖艺的艺伎。18世纪中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被合法化,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只卖艺不卖身的行规被广泛接受,表演的项目也逐渐增多。在日本的江户(今东京)新桥、柳桥和京都祗园等地相继出现了专门进行这种表演的艺伎馆。到了德川幕府中期,艺伎主要服务于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后来又把新兴的商人阶层作为主顾。
日本的艺伎多来源于喜欢这一充满浪漫情调行业的女子,许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庭也以女儿能进入艺伎这个行当为荣。艺伎未必年轻貌美,却风情万种;未必身材窈窕,却能长袖善舞。然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艺伎绝非易事,有志于进入这一行业的女孩在10岁左右时就被送进艺伎馆,开始长达5年或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
在此期间,女孩子要学习大到诗书、舞蹈、琴瑟、茶道、书法、插花、谈吐、装扮,小到如何优雅地打开推拉门、如何走路、如何鞠躬和斟酒等生活礼仪。经过十分艰辛的培训课程后,她们要做到优雅甜美、知书达理、服饰华丽、擅长歌舞,学会察言观色,对男人们能够应付自如。此后,女孩们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见习艺伎”阶段,方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艺伎。
由于培养艺伎要花费大量金钱,只有那些一掷千金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才是艺伎的真正主顾。在二战前的日本,拥有一个能够随叫随到的艺伎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多有钱人也争风吃醋,竞相力捧自己喜欢的艺伎。
日本艺伎(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完全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妓不是一般人随便想要预约就能够见到的,因此虽然艺妓文化在国内外时尚界、音乐界、商品上都被氾滥使用,但对於日本一般民众来说,能够亲眼见到真正的艺妓还是相当难得的,由此可见日本艺妓的地位很高。
在艺妓文化的全盛时期,艺妓是日本贵族的时尚典范,她们能够提升化妆用品的销量。
担任艺妓的女孩虽然属於社会下层人民,但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艺妓是非常体面的职业,女孩子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艺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个家庭有人担任艺妓将会被视为一种荣誉。她们也一直是浮世绘和歌舞伎主要描述的对象,自然深入了人民心中,成为日本女性在美容和仪态上的典范,当然还流行著蒐集「艺妓相貌卡」。
现代艺妓不只会待在日本,也会出国巡演。
艺妓对於欧美人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日本文化,这一种将整张脸到脖子皆涂白的特殊女子,有许多外国人都非常想接触这一个神秘文化,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就充分显示了外国人对日本艺妓的完美、贞节幻想
在三百多年艺伎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着名的艺伎,她们中的一些人更是对日本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享有“勤王艺伎”美誉的中西君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君尾出身于武士家庭,因父亲被仇人所杀而家道中落,不得不进入艺伎界,她经常在一个叫做“鱼品”的茶屋表演。当时,幕府势力和维新派在日本京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派人物经常以京都的声色场所作掩护,召开秘密会议。很多维新派的骨干人物都是“鱼品”的常客,后来在明治政府中历任外务、大藏大臣的井上馨就是其中之一。井上馨与君尾一见钟情,两人感情迅速发展,难舍难分。不久,在京都负责追捕维新志士的幕府高官岛田左近也看上了君尾。在一般艺伎眼中,岛田有权有势,能够成为岛田的妻妾真是求之不得,但君尾却不为所动,拒绝了岛田的求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