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在我国名声很大,许多人了解羌族是从大禹与羌人的关系开始的。传说中大禹出生的地方,禹穴在北川县中部禹里乡,这里有石纽山和摩崖甘泉,相传大禹的母亲圣母最初就住在此山并饮用甘泉的水,从此才孕育了大禹。石纽山对面有座山叫望崇山,相传大禹的父亲崇伯(又名鲧)外出治水,圣母思念,常登此山遥望。当然最有名的要算大禹出生处禹穴。
这条清幽小沟,流水淙淙,崖壁刻有楷书“禹穴”两字,落款为唐代“颜真卿书”。沿溪而上到了一个叫“刳儿坪”的地方,便是传说中圣母剖背生禹的地方了。就在这个地方的上方有条瀑布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如盆的石池名叫“洗儿池”,相传就是圣母洗涤初生的禹的所在。在禹穴对面,至迟从唐代开始当地人就建有禹庙来纪念大禹。现在还有大禹纪念馆等一系列仿古建筑的修建。
那么人们不免要问大禹与羌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国古代的史籍很多,早在先秦的战国时期就有大禹生于西部石纽的说法,到了汉代,正统的文献多说“禹生西羌”或“禹兴西羌”并在当时的碑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可见大禹及夏部族与古代羌人有着密切联系。当然传说中的大禹疏通九河,以及其后裔建立的夏王朝主要在我国中原地区。
因此,现今学术界就有“夏禹和夏禹文化西兴东渐”的说法。这一认识合乎逻辑与客观事实,愈来愈为多数人所接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现今的羌族地区多有大禹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大禹的出生地。比如汶川县绵池镇、理县通化镇、什邡县九联坪等地都有“石纽山”、“禹穴”这些古迹的存在,而汶川的绵池同样也有“刳儿坪”。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故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样,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统,为兄弟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起源: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不管历史怎么编,羌族和藏族、白马族等等都是古象雄人后裔。是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的子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