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在今年纪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的演出季中,只挑了这部OKT版《哈姆雷特》来看。前些年上海已 经上演过多个海外版本的《哈姆雷特》:有英国的TNT剧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全球巡演、还有NTLive 出品的卷福版现场录影,但这次立陶宛的OKT剧团依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之前听说这个版本在原始剧本 上做了极大程度的解构,所以我就很想看看这些英国以外的戏剧班底,能够把这一出耳熟能详的经典剧本 玩出什么花样来。然而即便已经做好了大开眼界的心理准备,在观戏过程中依然被震慑得哑口无言。这部 《哈姆雷特》在舞美上的巧思已经被许多人提及,诸如化妆镜的使用、色彩的隐喻、白噪音的声效等等, 都无愧于顶尖水准。然而故事内核才是《哈姆雷特》的灵魂,也是四百年来戏剧人一次又一次复排、改编 这部经典作品的意义,这一点上立陶宛导演Oskaras Koršunovas交出了一份非同一般的答卷。所以我花了 整整一周的时间,回味这部作品,才敢于落笔写下一点粗浅的看法。 讨论这部戏,总是绕不开那句著名的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看到他的犹疑,有 人看到他的高贵、有人看到他的深沉——这个角色之所以伟大也正是在于此。不同的导演,对哈姆雷特会 有不同的诠释,但是其人物的复杂性无疑是刻画这个角色的基础。然而在OKT《哈姆雷特》中,所做却来 得极其粗暴。他将一千个哈姆雷特全部撕碎,彻底剖开他作为一名王子的皮囊,只留下他作为复仇者的一 面——疯狂、偏执,最终一步一步将自我毁灭。 从剧情角度来说,这版做了很大的改动。尽管台词本身没有修改(演员说的大概是立陶宛语,只能凭 中文字幕来推断),但是大约一半左右的台词都被精简掉了,许多相对次要的场景也直接跳过,只留下一 些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框架。剧情的顺序也被打散:新国王克劳狄斯针对哈姆雷特的阴谋被放在了戏中戏 之前;奥菲莉娅投水的剧情在上半场出现了,而后在下半场又死了一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此的改 动,也是顺应了这部戏的主旨——去除那些表面文章,直指核心。如果说不熟悉《哈姆雷特》剧本的观 众,很可能会看得云里雾里。而熟知剧本的观众,也会觉得不舒服——这种强大的舞台压迫感,完全打破 了莎士比亚原始剧本中的古典韵味,而后被极具现代文明特征的冲突与焦虑感所代替。
本人非专业剧评者,亦非专业的业余剧友。今晚刚在广州看完看完此剧,仅凭一份感动写下以下这些。涉及剧透,仅是拙见,不喜勿喷。早已耳闻okt在本剧中化妆台的妙用,故今晚走进剧场的那一刹,并不感觉到意外。感觉化妆镜真正的妙用在于其顶上排灯的开与关、对于景象的冷厉反射。观看过此剧的人应该记得,每当排灯打开时,每个人物都在质问“你是谁”,实则是在质问灵魂中的“我是谁”。更难忘每当排灯打开时,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本质、丑陋、罪恶、忏悔等深层纠结的东西,在演员的拷问和极大回响的声浪中涌向观众的时刻。更有哈姆雷特与其母对质之中,国王半着衣裳的模样在两边的镜子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幻化(右边为赤裸上身以喻死去国王,左边身着外衣以喻现任国王)。固化的印象在化妆镜冷厉的反射中得以流动。
大概戏剧界也难逃世俗风潮,每逢重要剧作家的种种周年纪念日,总会涌出一波作品来致以敬意。犹记得 2014年是莎翁诞辰450周年,看过的英国TNT剧院排演的《麦克白》至今仍写在我为数不多的黑名单之上 (友情提示他家另一部作品《暴风雨》马上要在广州上演了)。 所以2016年作为莎翁逝世400周年,几乎都能够预见到一大波莎翁剧目将会走马观花轮番上演。英国皇家 莎士比亚剧团的9小时鸿篇巨制的《亨利四世》(上、下)与《亨利五世》,还有英国国家剧院的NT Live,甚至推出了莎士比亚单元,虽然我猜售罄的场次都是奔着卷福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