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
大汉前夕,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四地百姓揭竿而起,高举义旗反对秦二世的暴政。
时势造英雄,大乱必出大贤。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纷纷招兵买马。一方面治乱维稳,另一方面扩充实力,统一天下。
当时有一位神人,他在十年前就料到了秦末暴乱的局面,为了平复这场纷争,他早在十年前就研讨治乱之法,著书一本,名曰《太公兵法》,没错,此人就是黄石公。
虽然黄石公在历史上被提及的少,但大家一定听过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吧?张良被中国后人誉为谋圣,此人出谋划策,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并为巩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鸿门宴中,就是张良出谋让刘邦言辞和善,恭顺屈服,将来以伺时机翻盘。
而张良的师傅就是黄石公,当年,黄石公潜心著书,著就《太公兵法》一书,无奈此人乃云游仙鹤之人,无心功名利禄,又不忍看着百姓流民在战火中苟且求生,因而想传此书于有缘有志之人。
恰巧,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位穿粗布短袍的老头,这个老头故意把鞋踢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心中有120个不乐意,但还是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膝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头走出百米之后,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宽阔的胸怀和认真踏实的品行打动了老头,于是老头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谋圣”。
只读过此书的张良都这么厉害,设想黄石公亲自出山,辅佐明君,实天下百姓之福祉耳!则天下太平,早日可定也!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