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越剧的历史比较短,因此存在有大量看起来好像是传统骨子老戏但实际上是建国后新编的剧目。而高审美水准的剧目,往往是跨越时代的。最有名的越剧《红楼梦》,徐进写的本子,1958年在上海首演,1962年拍成了电影。当然在建国前红楼梦就是越剧里的常见题材,尹派有《贾宝玉哭灵》,范傅有《宝玉与晴雯》,袁雪芬也演过林黛玉。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是建国后才有的事。徐王的另一个代表戏《追鱼》则首演于1956年,1959年拍成电影。越剧《追鱼》是从湘剧《追鱼记》移植而来,而最初的故事来源于明传奇《鱼篮记》,原作里鲤鱼精是破坏张珍和金牡丹姻缘的反派角色,被观音收服,最后是张珍金牡丹在一起的结局。
《春香传》改编自朝鲜的同名话剧,是徐王去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后回来改编的,首演于1954年。徐进编剧的《金山战鼓》首演于1960年,老生张桂凤演韩世忠。傅派的《情探》首演于1957年。戚派《龙凤花烛》首演是1950年,竺派《柳毅传书》1952年首演、《莫愁女》1963年首演。还有一个不算太符合的,徐派的《北地王》是1957年首演的,不过它是基于1947年的《国破山河在》重排的。袁派的《西厢记》首演于1953年,而茅威涛的《西厢记》则是1991年首演。袁派《西厢记》主角是崔莺莺,茅威涛《西厢记》主角是张生。题外话一句,袁派的《祥林嫂》,我一直认为是建国后排的戏,查资料后发现实际上是在1946年首演的。
茅威涛的代表作几乎全部都是新编戏。1985年的《唐伯虎落第》、1989年的《陆游与唐婉》、1996年的《寒情》、1998年的《孔乙己》、2002年的《藏书之家》。还有首演于1982年的《五女拜寿》、1989年的《红丝错》、1980年的《汉宫怨》,都是浙百的代表剧目。
至于比如1997年的《梨花情》和1995年的《西施断缆》这样的戏,实在是数不胜数,仅举这两个例子吧。建国之后新编戏太多了。为什么你觉得少呢,因为大多数质量堪忧,编出来演那么几次就不见了呀。至于反应现代生活的也很多,地方戏尤其多,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什么的。03年非典,上海越剧院还编了个戏反应医护工作者抗击非典呢。昆曲完全的新编戏少点吧,就算新编也多半有旧本子。要是还有人乐意看,我再列好看的新编戏单子吧。虽然我觉得戏曲这么冷,应该没人乐意看。
这种的,一般叫“新编戏”,搜这个关键词应该会有很多,类似的包括“新编历史剧”之类的关键词。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有些戏,看起来是传统戏,其实是建国后搞出来的——对传统进行改编的不算——不过我也只想起来一个:挡马,其余的应该还看过几个,忘记了。
描述现代生活的戏曲,最著名的,样板戏啊,虽然在我看来那些样板戏、包括类样板戏,都是垃圾。其他的也有的,甚至昆曲也有现代戏的,比如《自由后来人》、《琼花》等等。但是,其他剧种,现代戏相对昆曲中的多一些,建国后拍摄的很多戏曲电影,都是现代生活。但是,戏曲真的不太适合,尤其是昆曲,特别不适合。原因是多方面的,题主如果对戏曲有所了解的话,很容易明白,这里不多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