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更轻易刺激的娱乐方式摆在眼前,很少有人会去选择一种需要大量积累和审美素养才能入门的方式的。不过我还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其实在传统社会中也没有那么多作诗的人:唐代文盲与诗人数量浅析,突然想到诗词圈里一个常见的却非常有迷惑性的观点:古人尤其是唐人,几乎什么人都会写诗。我当然很理解这种想法的由来,因为很多笔记里常常记录有野人、樵夫作诗的故事,还有强盗不要财要诗(《唐诗纪事》记李涉故事)、老妪解诗和歌女斗诗(旗亭画壁、解唱白居易《长恨歌》声价更高)的故事。
这种种记载让我们看到诗词在唐宋从高层到底层,从高马华服者到引车卖浆者,甚至强盗中都大有市场,诗词地位之高,受众之广当真是让今人艳羡和瞠目结舌的。然而,这能说明在唐代,什么人都解作诗吗?我想,在这里引入现代的一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文盲率。先来看当下的数据:中新网4月28日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可以看到文盲率已经很低了。而具有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率为8930/10万,为8.9%。
固然现在写诗的人不多,但传统诗人也未必太多。传统和今日的区别主要是诗在当日拥有各种光环,地位奇高无比,而今日已成不被圈外理解,更成令人敬而远之的一门艺术了。
概言之,诗已走向神坛,但它并不会走向山林,成为隐士,最终消亡,它将“大隐隐于市”,它将与中华文化共存亡,大环境不一样,流行的东西,文体一般也就变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或者近代诗歌,都是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阅读习惯。其实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融合但文学衰退的时代,纸媒被新媒体冲击得很痛苦,你的诗歌不会被报刊收录,因为阅读习惯改变了没人会读,阅读节奏不一样了大家愿意看简单明了的东西不愿想你到底在说什么。
古代的文盲率绝对不会低于90%,经济发达、教育推行得力的朝代也许识字人群比例稍高一些,但应该不会超过10%(而这个数据很显然比当代低多了)。由此,认为古代什么人都可以作诗的想法可以休矣。
古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的有文化,诗词在任何朝代都是高雅之物。都不可能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可以驾驭的技术。认清这一点,有助于平和我们今日的心态,从而以更加开放的心胸,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心灵之音。又,关于唐代人口,现代学者有不同观点。我们且取8000万,按10%算识字人群有800万,很显然,并不是800万人都会作诗。
本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使然。比如教育系统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等,缺乏培养兴趣及教、学、练的氛围。二是诗词本身框框太多,现在一般人没兴趣、没时间、没精力去学习掌握它,也有不少人自娱自乐写一些,但不太符合格律,也不发表。
诗无用的年代,写诗的人自然少了,而且现在的年青人都觉得老土。不过诗是量定一个人品德的标准,看其诗便知其为人。所以只能说这社会修心的人真的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