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的头顶部裸露鲜红色的“丹顶”,十分醒目。但其“丹顶”的大小和 色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季发情时“丹顶”色彩鲜艳,冠较大,即冬季则冠较小。丹顶鹤的幼鸟没有“丹顶”,只有达到性成熟后,“丹顶”才会出现。丹顶鹤学名Grusjaponensis(中文意译“日本鹤”),是德国动物学家斯塔提乌斯·穆勒于1776年命名的。穆勒曾在埃尔兰根教授自然科学。1773年至1776年,他翻译出版了林奈的名著《自然系统》,并公布了一些新命名的物种。这次被命名的生物就包括丹顶鹤。穆勒命名丹顶鹤的1776年,在美国为建国元年。这一年在中国则为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在日本则为后桃园天皇安永五年,都值闭关之时。那时候,西方人只能从广州认识中国,从长崎认识日本。
丹顶鹤自中国东北地区向南迁徙不经过华南地区,却以日本的九州、本州作为过冬之地。因此,西方人只能以日本为窗口,见识到这种动物。将其命名为“日本鹤”。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日本本州岛的丹顶鹤灭绝了。有些动物学家认为,这个品种在日本就此灭绝,因此将它的英文俗名由改为满洲鹤,只是这种用法并未被广泛接受。两个名字一直共同存在,造成了一些混乱,因此,前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奇博提建议,根据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将丹顶鹤的英文俗名改作(丹顶鹤)。尽管如此,英文世界“日本鹤”的提法依然是主流。另两种称呼的搜索结果仅为其十分之一。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上,针对丹顶鹤名称叫法不统一的情况,提出过为丹顶鹤正名的意见,并在会议上得到通过。此后国际学术会议和著作文献中就沿用此名称。)
丹顶鹤识别特征大型涉禽,全长约3500px。雌雄羽色相似,仅雄鹤的眼先发红,而雌鹤则淡而不显。喉、颊和颈的大部分为暗褐色。翅的内侧次级和三级飞羽均为黑色,长而弯曲盖在白色尾羽之上,故常被误认是黑色的尾羽。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绿灰色,尖端略近黄色。腿和脚灰黑色。幼鸟大致为棕黄色,以后变为白色,但头、颈及背呈黄褐色,一年后体形及羽毛和成年鹤相似,仅在背肩部的羽毛仍有少数黄褐色斑。生活习性 3月上中旬迁到繁殖地。4月初开始繁殖,雌雄配对后即为终生伴侣,常在四周环水的芦苇茬地上营巢,每窝产2枚卵,孵化期31—33天,雏鸟3月龄会飞。在越冬地自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约4个月(在盐城越冬期为131—134天)以家族形式活动,每个家族多为2—4只,常为2成1幼,亚成体10一20只结成小群。
丹顶鹤,是德国动物学家斯塔提乌斯·穆勒于1776年命名的。穆勒曾在埃尔兰(Erlangen)教授自然科学。1773年至1776年,他翻译出版了林奈的名著《自然系统》,并公布了一些新命名的物种。这次被命名的生物就包括丹顶鹤。穆勒命名丹顶鹤的1776年,在美国为建国元年。这一年在中国则为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在日本则为后桃园天皇安永五年,都值闭关之时。当日,西方人只能从广州认识中国,从长崎认识日本。丹顶鹤自中国东北地区向南迁徙不经过华南地区,却以日本的九州、本州作为过冬之地。因此,西方人只能以日本为窗口,见识到这种动物。将其命名为“日本鹤”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日本本州岛的丹顶鹤灭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