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题主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误解,即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说的写的都是文言文。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文言文其实是书面语,就是以秦汉时期口语书面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这里涉及一个知识,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化。先秦我不太了解,我不敢说。但是在秦汉时期,书面语和口语是一致的,都是大概现在史记的样子。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期期艾艾中期期的来源“臣期期期期不奉诏。”这是典型的秦汉口语,我们发现和书面语差异几乎没有。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口语和书面语逐渐分离。再举个例子,三国时期孙权阅读汉书就有点困难了,汉书有点晦涩难懂,需要张昭的讲解。这说明书面语和口语有一点区别了。虽然汉书以晦涩难懂著称,但是班固距离孙权不过一百来年,可想语言变化之快。到了魏晋南北朝,我们看到世说新语和秦汉就又有差别了。早知道世说新语相当于语录集,直接记述当时人的语言。就是当时的白话文。到了唐代宋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更加严重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口语的正常发展,书面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我们看唐传奇和宋话本发现口语和现在有点相似。第二唐宋八大家强调文以载道,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导致书面语仍然是文言文。元明清是市民小说,拟话本曲艺发展的高峰。我们阅读四大名著,金瓶梅,元杂剧会发现,除了三国演义有文言文白话文相杂的特点。其他都是白话文写的。虽然这只是当时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太一样,但是读起来肯定比文言文好懂。因此这说明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两个语文体系,一个是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比较稳定几千年没什么大变化主要在正式公文中使用。另外一个就是口头语也就是白话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应该和方言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为汉字差不多吧?其实方言就很大一部分是半文言文的。比如我家的方言。方言:侬去何头?侬要到何头去?意思:你去哪里?你要到哪里去。方言:弗要去。意思:不要去。方言:弗欢喜。意思:不喜欢。方言:啊煞会有嘎种人格勒?意思:怎么会有这种人的呢?个人觉得啊煞、格类类似《十送红军》里的那种盖只那,或者元曲里面的也么哥。反正就是俗语吧?诗句里老是出现,也算是文言文的一种?反正都是古人喜欢用的。反正我觉得,很多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的日常用语啦,就好像方言也有些文言文的,但是我们用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出来啊,搞不好文言文在古代也没有这么高深呢(我说的是半文言半白话日常交流的那种)?
如果不推广白话文的话,一个比较直接的后果就是书面文和口语的脱节。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香港和澳门,港澳的中文教育,主流还是广(东话)教中(文),即用广东话(口语)教中文(书面文)。也就是说主流的是做不到我手写我口的,和这个假设还是很类似的。看一下香港的情况,大部分的网络社群还是选择用口语即广东话来交流,真的用书面文交流的就很少了。类比一下,如果是早几年的知乎的话,可能是书面文(辅)+英语(主),而现在的话就变成广东话(主)+英语(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