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没有电阻,而是电导。用一个物体电导低的说法来代替一个物体电阻高这个说法,你会发现思路豁然开朗。电导是每个物体的天然属性,而不是电阻。比如金属就是比橡胶电导率高,因为金属自由电子多。为什么并联能提高电导?因为并联之后单位截面的自由电子变多了。为什么串联能降低电流?因为单位长度上的电场变弱了。电导是衡量物体传递电场/电流的能力,对于同一物体和其电阻互为倒数。所以回到的问题,姑且可以理解为,电阻减少了载流子的数量。载流子不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也可以是带正电的空穴。
如果同一个电路里只有这一个电阻的话,它与电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压只是人为加在电阻两端的,与电阻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你人想加多大就多大。如果是同一个电路里除了这个电阻,还有别的电器的话,那么对电压就有影响啦。不过它的影响也只是影响电压的在各个电器上的分配。即电阻越大,电阻本身分配的电源电压就越大,而其它的电器两端的电压就越小啦。从本质上来说电阻并不能阻碍电压的。电阻阻碍的是电流,你可以从微观方面分析,电流是一个一个的载流子,它们一起通过电阻,就如同道路不平。
原创: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电流是什么,电流不是电子流,电子流是热效应或者说是热流。电子的能量运动分内外两部分的能量运动,其中流入电子的能量流为电场作用,它是促使电子之间相互耦合的“力”,这个“力”本质是能量的相互作用,并非什么“力”的作用,“力”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流出电子的能量流又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会从新流入电子的入口,这部分能量流就是电流,它恰好与电子的运动方向一致。之所以大家没有感觉它的存在,关键是无形的能量运动不可追踪,物理学不是你看到就是存在,更不是数学上的需要就必须存在,因为物理变量不同于数学变量,物理变量往往是质变量,就是说物理变量不仅仅停留在数值上的变化,它的变化往往产生质的变化——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电流是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相互耦合形成的能量流,该能量流是有能量梯度或者说是有能级梯度,也就是说有电势梯度的。用电器流过的电流相当于截获了主电路上的能量流,这样流出用电器的电流的能量梯度下降,造成用电器出口端的电势下降,即所谓的电阻。引起电阻的另一个原因是,元器件的自由电子数量的多少,自由电子的数量越少,电子的耦合程度越低,致使能量流——电流越小,这就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电阻。
以上买了一些关子,如果用电子磁距理论要好懂得多。
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电流流过硅碳棒时会发热,电阻率与电流显然也扯上了关系。我们看到,其实是电流影响了电阻,而不是电阻影响了电流电弧的伏安特性曲线具有明显的负阻特性。另外,电弧电阻与温度相关,而温度具有一定的迟滞特性,因此电弧电流快速变化时,电弧等效电阻并不会马上发生变化,事实上电弧的等效电阻反而阻碍了电流变化。这种特性被称为电弧的限流特性。可见,电弧并非一定就是不好的东西,它对于限制短路电流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现在,我们该给这个帖子写结论了的问题“电阻实际上是如何影响电流的?”,我觉得应当反过来,写成:“电流是如何影响电阻的?”,这样才正确。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电阻或者阻抗,是某元器件的表现形式。用电路分析的话来说:电阻或者阻抗是元器件的身份证。不管是电阻也好,晶体管也好,二极管也好,或者是电弧,甚至是电磁系统的特性曲线,我们都看到了伏安特性曲线上的正电阻特性、零电阻特性和负电阻特性,甚至还能看到曲线出现阶跃。这些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主题背后的知识其实就是伏安特性曲线上元器件的阻抗特性分析,需要对元器件的深层原理做探讨后才能得出结论。不同的元器件它的阻抗特性也不同。可见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