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家的箭是用一种我看不懂的方式绑起来的,自然也不会掉,而且取用似乎并不麻烦(一个探索纪录片介绍流镝马时提到的)。我用的是裤腰带和超大的裤口袋,与某些传统弓包类似。我在一个我不记得的地方听说过英国人射箭的时候箭是一并取出来插地上,有可能他们的箭支不是用类似囊之类的东西随时取用的。现代的箭囊有新的方法,比如某特家用的是磁吸。另外,有些人可能认为箭头跟菜刀一样锋利,其实不然,箭头并不锐利,怎么说呢,也就是剪刀的水平吧,运气好的话将将能把手割破。把箭从箭囊直接薅出来并不会划到。现在的某些箭头确实锋利,但是那是得益于现在几乎变态材料。不错,现在的钢比过去好得多,包括各个方面的性能除了密度(废话但是很有必要说)。奥运会的射箭项目使用的弓是现代竞技反曲弓,这是一种将精准度发挥到极致的弓种,虽然造型已经变得现代感十足,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古代的传统弓依然有相通之处。现代反曲弓运动员除了弓和弓的配件之外,也有许多其他附属装备,比如护胸、护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无几。然而,现代反曲弓运动员所使用的箭囊,却和古代的箭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现代射箭运动员的箭囊,是悬挂在腰间右侧的,而且开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后,箭羽斜着向上朝前。在很多古画中,中国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悬挂在腰间右侧的,但却是“反着”悬挂的,开口朝后,箭羽斜着向上朝后。类似的箭囊在现代射箭运动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为开口相反,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反向箭囊”。
在古代,箭囊对于弓箭手,比弹夹对今天的士兵而言还要重要。子弹小,可以散着放,而箭枝长,无法随身携带,只能放在特定的装具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弓箭手们依然选择了“不好用”的反向箭囊。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文明也都偏爱这种“反向”的箭囊。从日本一直到东欧,到处都有能看到这种“反向”箭囊。生产正向箭囊对古人来说,并没有任何难度,不存在生产工艺达不到的问题。而且箭囊悬挂在身体右侧,而刀剑类武器都悬挂在左侧,并没有影响。然而,古代弓箭手和现代运动员所考虑的点是不一样的。现代运动员只考虑在赛场上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如何射准,而古代弓箭手则考虑如何在颠簸的骑马、跑动中保证携带箭的稳定性。毕竟打仗不是比赛,不会给你机会让你站在那不动射一个下午。
古代骑射手有时候会策马飞驰,箭杆难免会受不住颠簸,如果顶上逆风,风太大了也许会将箭直接刮飞。所以古代的骑射箭囊还有个黑科技,那就是在箭囊中放置很多毛毡,这些毛毡会对箭形成一种挤压力,确保箭的稳定。除了常见的“反向”箭囊之外,中国在隋唐一直到宋朝,还有一种被称之为胡禄的特殊箭囊。这种箭囊是受到西域骑兵的影响而诞生的,也是一种适合骑射的箭囊,但是他的开口却是朝前的。胡禄非常长,将箭整个的放进囊中,箭头在上,箭羽正在下,用的时候打开盖子。其优点是完全不用考虑箭是否会掉,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箭头,选择特定的箭头进行射击。但是胡禄箭囊的造价过于昂贵,所以宋代之后逐渐被挤压式的反向箭囊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