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或者阳虚是相对于让身体的平衡中气来做的比较。还有就是我们国粹中医和哲学范畴里,凡事都要讲究阴阳协调,我觉得这个虚就是和实来作的对比,它可能只是有些症状而没有具体的病理表现,也就是说你去医院拍片子,做B超可能都没有问题,这是实的部分,但身体的确是不舒服,就是这种不可调和症状,就是这个问题的所在吧,我们要尽力让自身体质阴阳中和,身体元气十足。
无论阴虚还是阳虚,都是身体本身(实体)出了状况,最常见的肾虚。其次还有气虚,也就是所谓的“中气”不足,再者还有血虚。
肾虚的症状比较常见,电视上的健康节目里常常有播。我列几条血虚和气虚的症状: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可无论什么症状,最好还是去医院看大夫调理。外界的资料只能作个参考,所谓千人千体,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亚健康的状态也不同。我本人就常吃中药调理,而我的体质既有阳虚也有气虚,不能单纯的归在那一类去用药,中医本身就是一个统合调理的过程,单另出来看这些虚症,也并不客观。更何况我们的身体是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所有的症状都得由它来反映,所以无论什么虚,都得看实体表现,所以“望、闻、问、切”都得以实为准!
阴虚就是体内,属阴的物质不足,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阳虚就是体内阳性的物质不足,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其实这是一种客观状态,并不是阴和阳互相比较,因为阴阳可以两虚,如果阴较阳不足,并不能代表一定是阴虚。
阴虚和阳虚,他们的判断标准,是能否维系正常的人体功能。也就是如果一定要说是和谁比较,那就是和平人,也就是健康状态做的比较。
阴和阳是相对的,就像天平一样,左右两边的阴阳分量是一样的。人体的表现就是健康平和,身体温暖,既不燥热也不怕冷。如果一个人,出现阴虚,那么,天平就会向阳的方向偏,就会表现出一系列阳气偏盛的状态。
我们从症状上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
一个人,如果出现手心脚心烦热,面色潮红,脉细不充实,我们判断他是阴虚。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超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因为阴气的凉润作用不足,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一个人,如果出现怕冷,手脚凉,加衣盖被不能缓解,我们判断为阳虚。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人体的虚损先由气血开始,气虚日久定会引发阳虚,血虚日久,定会伤及真阴。
所以,阴虚或者阳虚这个本原,并不是和他的对立面比较得出的,是在正常人体的基础上,进行衡量的。可以理解为和平人,自身本来应该有的正常状态,比较得出的。
阴虚和阳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很好区分。先说说这两个病症的成因吧,在中医看来,二者皆属于内伤,成因有很多,常见的就是生病时正邪交争的消耗导致的虚症。比如高热时间较长,煎灼津液,或者内热消渴使津液减少都可以产生阴虚火旺的特点。而阳虚的诱因就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为气虚发展到阳虚,气虚的症状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之后再到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来说阳虚的表现吧,总的来说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个别会出现水肿,男性还会有阳事不举即阳痿和房室不固即早泄。
阴虚的症状,阴虚就会出现火旺的现象,而阴虚的虚热不是很厉害,一般都是低热。而实热的现象是高热一般都是40度以上。阴虚火旺的虚热,又称潮热,跟潮汐涌入一般,为午后发热,夜间尤甚。阴虚看舌苔也能看见,一般阴虚的舌像是没有舌苔的或者少苔的,即舌红少苔或者是无苔。阴虚阳亢对男性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遗精,或者是梦遗,此外还有腰膝酸软的表现。
阴虚和阳虚的脏腑部位有很多,有肾阴虚,肾阳虚,脾阳虚,脾阴虚,等等。出现了不适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中成药也不能随便用。
阴虚或者阳虚应该和平脉比较。阴虚多血热;阳虚多气寒。阴虚发热者忌汗解:阳虚气寒忌输水。
阴虚和阳虚这么比喻是不对的:内经上有你慢慢去找吧: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