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发展史
相信诡异的云就是地震的先兆,这个思路在古今中外由来已久。1624年,明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摘录西欧古籍,写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给太宰李崧毓。其中第八章“震之预兆”里,预兆五就是“地震云”:“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在中国很多关于地震的古代记载中,也都强调之前有怪异的云雾。比如:1680年9月9日云南楚雄6.5级地震前“自西北起,黑雾弥天”;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级地震前“西南天大赤夜有彤云”;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1936年甘肃天水:“是日天空布满积云,下午一时许聚起大地震”;1941年5月5日黑龙江绥化6级地震前:“伪县府庶务科长看见,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烟云的三系,其间带有黄色而明亮”;“地震云”在民间始终存在,但它后来作为一种“学说”被发扬光大,日本一位市长键田忠三郎功不可没。键田忠三郎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需要强调的是,他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
键田忠三郎(图片来自他本人写的《地震云》一书)从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他说“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注:1948年6月28日下午5点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带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地震云的“理论依据”“地震云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断裂缝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这些专业词汇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这些质疑已经被反复提出过多次,然而“地震云专家”们永远视而不见。
经验预测地震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地磁、地电、地温、水位。地电和水位的变化似乎与天上的“云”关联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地温我认真考虑过,根据大陆传热的特征时间公式:L=sqrt(kt),即温度变化传播距离L需要的时间为l的平方除以k,而k的数量级是在1mm2/s,假设地震即将发生时,震源位置(假设地下较浅处10km)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温度改变,那么这个变化传导至地面所需要的时间数量级在10的十二次方秒亦即小时以上,从特征时间来看不足以引起地面上空天气的改变。地磁不是我的强项,其改变对于大气中物质的聚合是不是有一定的影响我不太清楚,但是通常地磁的改变是在地震之后。欢迎地磁方面的强人进行补充。所说,地震预测的研究处于资料累积的初级阶段。毕竟地下是什么情况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应该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地震预测,而不是轻信“地震云”之类的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