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大地,一架红色的双翼单引擎飞机飞入观众的视野中,此时随着观众的视角的变化,我们的耳朵上出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旋律。在宽广的旋律线上,弦乐配合着钢琴犹如从遥远的回忆中走来,一种绵绵的思绪缠绕着影片的开头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原声CD里,这首配乐的名字是Tennessee(田纳西州)。而熟悉影片的朋友一定也知道,这支含义隽永极富质感的配乐也出现在了影片的结尾中。而抗震专题片上吸引我的正是这支配乐!一下让我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特别是其中那段弦乐与管弦乐的对话,更让我深入画面,深入了主人公的心灵深处。
这段配乐第二次完整的出现是在丹尼驾着P-40和伊夫林在空中看珍珠港落日的镜头中。影片的导演在这个画面中无疑是让俩人享受在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因而配乐才是如此有感染力。落地以后俩人最终沉浸在了爱的愉悦中……这个镜头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镜头,将影片的开始与影片结束时的近乎相同的场景串联了起来,无疑这样的安排正是影片中最讲究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细节。这段配乐也成为影片中出现最多也最打动人心的配乐段落,是整部电影的精神与灵魂所在。可以说Tennessee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故事的起始点,更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故乡的所在,是一个在中国人看来,和平、希望的所在,更是人们心中渴望和平,消灭战争的一种心灵寄托。
影片中最恢宏的场面,也是Visual Effect的重点正是日军轰炸珍珠港的一连串镜头。配乐《Attrack》正是描写这一连串攻击行动的配乐,定音鼓敲打着一连串节奏鲜明的背景节奏,似乎是轰轰作响的战鼓,画面上伴随着一名日本空军的自述,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现了零式战机从甲板上隆隆起飞的画面。随后弦乐低沉有如沉吟般的战机引擎声,而此时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将日本战机飞过的地方一一做了展示,从美国战舰上休闲的士兵,小孩无拘无束的玩耍,摄影师正在摄影,正在休息的护士等等。在这段配乐中,配乐非常恰当的表现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吵闹的飞机引擎声与和谐的周遭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在随后的日军一波一波轰炸中,我们看到美军的亚利桑那号终于倾覆,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一直在以一种低沉的音响配合着画面,弦乐从头至尾描述了一个悲伤的主题,尤其与战士的死亡呻吟衬托在了一起。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阵地医院里挤满了伤患,所有医护人员完全忙不过来了,镜头借着主人公伊夫林的眼睛以一种带有疲惫而虚幻的主观视角描写了医院里战士们不断的呻吟而大喊大叫、看到医护人员忙得找不到急救器具,而这一切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后,两个小家伙,幼年的丹尼和雷夫。从主人公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了两人的生活背景, 画面始终用一种带有昏黄色的颜色营造了一种温暖和煦的感觉,与后面情节中的略微发蓝色的杀戮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段故事的发生地正是田纳西,所以从配乐上,Hans Zimmer继承了上一段配乐的结构和韵律,不过在整体上更偏温和。用弱音的钢琴作为起始,随后弦乐和英国管的加入更增添了一种天真烂漫的气氛。
这段配乐的名字叫brother(兄弟),不仅在影片的开头,在影片中间丹尼和雷夫的分离、重逢、以及丹尼为了保护雷夫而最终战死的镜头中都用到了这配乐,特别是配乐中分别用低音有如呻吟般的弦乐来描写丹尼,表现了他脆弱需要雷夫保护的性格, 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坚强。而用钢琴加弦乐的配乐风格来描写雷夫那坚强而桀骜不驯的性格可谓是再好不过了,在这里Hans Zimmer的配乐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俩个兄弟、挚友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乍一听几乎很难听出表现上的分别,这也正是Hans Zimmer配乐的精明之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