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定义如此表述,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实,戏曲艺术的正式确立和形成是在南宋时期(楼上朋友们都追溯至远古,其实真正成熟时期才是中国戏曲的源头,如有争议,请参考杨荫浏先生的古代史稿一书),最早使用“戏曲”一词的是南宋的刘埙,他在《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记载道:“至咸淳,永嘉戏曲出”,这里的“永嘉戏曲”是指兴起于浙江温州地区的宋南戏。后元末明初时“唐有传奇,宋有戏曲”这里的“戏曲”则专指宋杂剧。直到民国时期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才将“戏曲”一词用来统称古代、近代的民族戏剧。清代康熙年间,地方声腔已经有了发展的势头,到了乾隆年间逐渐兴旺,构成了对昆曲的竞争态势。此时正逢“花雅之争”,自昆曲在清代初期被称为“雅部”时起,“花部”诸腔已经在慢慢地形成跟昆曲的抗衡之势。花部:戏曲剧种类别的一种称谓,也称“乱弹”。是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清代统治阶级文人推崇昆曲,尊其为“雅部”;而将昆曲之外的其他地方戏曲统称为“花部”或“乱弹”,含贬义。这一概念的外延较宽,在不同剧种中所指的腔调并不完全相同。如川剧中乱弹指梆子腔,赣剧中的乱弹为皮黄腔等等。是由安徽商人扶植起来的戏班,以供徽商的经商交往和娱乐需要,所以叫“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十寿辰,“三庆班”从扬州进入北京,立刻掀起了京城的徽班热,接着,四喜、和春、春台、启秀、霓翠等班也来到了北京,后两徽班散班之后,北京呈现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班为主的局面,于是就有了“四大徽班”之说。
要阅读戏曲史,可以参考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厚厚三卷本,可以大啃一阵。总体来说,在戏剧方面,中国戏曲成熟得极晚,远远没有古希腊戏剧那么辉煌夺目。戏曲起源多是从远古的"百兽率舞"之类的原始歌舞而说起,到战国时有些著名演员写进史册,如优孟衣冠这个典故。汉代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后来的<踏摇娘>、<兰陵王>等要更加成熟,演出在露天广场,重歌舞,轻情节。南北朝时期南方情况与北方不全相同,南朝发展了角抵戏,称"参军戏",形式与角抵戏差不多。隋唐之时,万国来朝,文化交融,梨园之命,从此称呼。这个时候的"中国戏曲",与其称作戏剧艺术,莫若称作音乐、歌唱和舞蹈的艺术。虽然,此时的参军戏已经开始塑造人物了(参军作为角色名称)。
美声非常重视低位置共鸣,声音极为浑厚有力。低位置共鸣基本是秒杀其他两人的形态。美声的第二关注点在高位置共鸣上,也就是男2800,女3200。这个位置的共鸣保证了美声的声音是有焦点的(听感上来说,就是感觉声音有一个很“亮”的点),同时穿透力极强。民族唱法是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的。转而专攻更高位置的共鸣。所以在美声不能达到的3500以上频段,宋团依然能保有非常强的泛音(图上的“更高位置共鸣”)。另外这个音频的5000hz以上部分都被砍掉了,很可能宋团在5000以上依然有很强的泛音。所以民族唱法听起来极为“尖”,“亮”,穿透力更强。缺点是不够厚重,偏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