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叫人想起去年的《柳如是》,单从题材选择上,它们就跟清宫戏以及多数古装大片区分开来。它们严肃、正经,有真实人物,同时针砭历史。这类投资不大、反馈良好又足够深度的历史制作,它们本应是大流,如今却是屈指可数,足可见当下电影创作的空白,乃至于对历史的漠视和回避。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吴又可与孙传庭都是真实的明末历史人物,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两者并不相干,影片把两者以戏剧的方式放在的同一历史时空,虽是戏说,但是在影片中的安排与处理并没有超出界限,反而为这部剧的剧本贡献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剧情及冲突,实乃在历史剧严肃范围的中画龙点睛之笔:一位是志在医人的郎中,一位是志在医国的将军,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两者的身份和终极使命的矛盾给这部剧贡献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明末天下大乱,病人膏肓的末代汉人王朝需要一剂猛药,而电影中瘟疫大起的军营也需要一剂猛药来安定军心,两人不同的身份和使命在电影之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碰撞与对比,在历史面前不堪一击的两个“医者”在变革的大潮之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相撞又交叉的人物宿命构成了真正的历史。
《大明劫》,它沉稳、平静且有厚度。电影抛出“救国还是救人”的问题,直面一个知识分子乃至一介凡夫的内心困境,暴露了传统的道义两难,围绕小个体与大时代的命运纠缠,充满感染力。祖宗之法不可行,下完猛药也不灵,沉疴痼疾,病体难治,说的是明朝事,又何尝不是当下。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是生与死的一念之间,直至所有人都知道的明朝覆灭结局。落日长河,兴与亡烟消云散,谁能得永存?
《大明劫》的叙事和技法上并无亮点,但是整体所营造的压抑氛围很到位,拧巴严肃的展现残酷的历史,灰暗色的基底之,让人心生压抑。其实《大明劫》也说不上是借古喻今,但是以此姿态面对历史,挖掘历史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也权算是影视界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文人怀古之嗟叹吧。《大明劫》以戏剧影像的方式挖掘出了一段历史的深层次内容,以呈现而不是下结论的姿态展现出了一段复杂富有深意而缺乏足够影像塑造的历史横截面,既有知识分子的一种使命感,也有影视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一种狡黠和诚意,影片各方面均较为完整,虽无大的突破,但也基本上完成了使命。更值得称赞的是《大明劫》从精神到电影细节对历史 严肃与认真的认知态度,这让《大明劫》在众多国产古装剧中鹤立鸡群,甚至能说得上是出类拔萃,虽然中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大明劫》肯定不会大红大紫,但是在特定观影者的心中,它在今年的国产电影之中,是占有足够的分量的。
《大明劫》从军中瘟疫这个视角切入,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明末历史的一扇窗。除了闯军,还有流寇,还有瘟疫,还有因官商勾结而名存实亡的军屯……本片的摄影有几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为动人的当属开战在即,随着帐幕被掀开,凉薄的晨光乍现,错落在案前的孙传庭身上,他侧过头迎向它,迎向自己的宿命!
《大明劫》这个片子是可以一看的,创作诚意明显,态度认真,质感厚重,对待历史不乱搞很严肃,3000万的投入拍成这个局面实属难得。两位男主演戴立忍和冯远征基本上能压住场子,演员的表现有知识分子的轴劲,影片的思考里也有知识分子正儿八经的他问和自我诘问。记得片中戴立忍和冯远征讨论大明气数的桥段里,冯远征饰演的游医吴又可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无论是关注历史还是关照现实,在娱乐至上娱乐致死的当下,影片的度数还是可以点赞的。
当然,影片的缺点和不足也很明显,影片名为“大明劫”,实际上走的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路子,不知道是否因为电影频道的名头挂在电影出品方里,总给我一种小屏幕的电视电影撑满了大银幕的感觉。而不知道是否资金预算问题,影片的结尾有些仓促,只见瘟疫得到控制,孙传庭帅兮兮飞血祭旗挥兵出潼关,随后戛然竟是尸横遍野的败战画面,孙传庭默默然躺卧其中——不定睛看看看还真认不出来,相较开篇时弗朗机炮、火铳花天走地比较震撼的大场面,这尾巴不仅收得潦草,也有些寒酸。另外,影片的暴力血腥画面不免有些过多,像砍头掉脑袋抹脖子这样的,直接呈现是否必须,值得商榷。
历史真是好无情!像滚滚的车轮碾压过来,从不停留。吴又可还能及时抽身逃过此劫,而孙传庭已经被死死钉在这条绝路上,同大明王朝一样,劫数难逃。拍摄一部古装片,遇到外景拍摄、需要大量群众演员,成本低不下来。在中小成本电影里,《大明劫》算是投入不小,差不多3000万,不过,它并没有那么多好看的大场面,也缺乏动作设计等本来可以有的看点。整体上,人物绷得太紧,主题显得过于严肃,风雨飘摇,令人放松不下。面对官、民、兵、匪的多方冲突,倘若缺乏明末历史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对进了电影院就不愿动脑子的观众,这样的影片恐怕不好理解。
《大明劫》是一部代入感强烈的电影,那个时代,各种人物的选择与无奈,在我心中也生起阵阵激荡。电影中一派末日将至的浮世绘:临危受命的将军,肩担挽救明王朝的重任,眼前却是食物匮乏,饱受流行病侵蚀的部队;一腔热血的大夫,突破传统采用新药,却不得不面对抱守成规老师的反对与阻挠;混乱年代的百姓,或死于战争,或死于疾病,正应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同一片历史天空下,诸多细节让你身临其境:饥饿的士兵在城门下杀战马,捕信鸽;城外已患病僵死的百姓,家里炉灶还生着火,炖着野菜;年幼的士兵已经痊愈,却不要被发现从而不被调遣去作战牺牲。这是一场群体性焦虑。低沉、昏暗的基调中,我们不难看到个体的渺小,与这段历史的苦难。
《大明劫》无不在提醒着观众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影片中,真正为我们所熟知的晚明外患“满清”始终是缺席的,而片头的黑底白字却告诉我们,此时离清军入关、崇祯自缢只剩两年了。大厦倾圮,源自内部的鼠啮虫穿,这是我们现代人被告诫的内省警言,也是我们对晚明那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想象,于是影片顺着我们的既有印象和思维向前滑动着。开封被围、士兵易马相食,这是闯贼流寇之患;忠臣孙传庭被抄家收监、奸贼欺上瞒下,这是庸主佞臣之忧,正是从这两方面的内忧下手,影片从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明王朝礼乐崩坏的全面图景。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两方面并非泾渭分明,草寇中的李天佑以及明军中的任琦这两个形象便是最好例子,前者本是乡绅秀才,因课税过重不得已才落了寇,后者位居明军副将,却与土豪为伍,烧毁收田证据,间接缩小了败寇的胜算。正是这些相互杂糅的私怨公愤、家仇国恨,搅成了晚明那一锅糊粥,而在这锅粥中却还分明显露着卫道士般的秩序捍卫者的踪迹,这些捍卫者或许自觉,像潼关当地土豪那样一心想着自己家族的土地,只知家不知国,不愿退让半分,又或许完全不自知,如赵提领那般处处以祖训和经典为是,小心假设亦小心求证,最终害人害己却还不得已发出“就算不能救人,也不应该杀人啊”的感叹。
我觉得大明劫是一部好电影 演员冯远征不错 演孙传庭的人也不错【有点发哥的感觉】 至于别人不喜欢的原因嘛 稍微说几个 1.剧情【其实主干剧情不错,中心思想也可以】 由于完全按照历史来演 可能结局不太好 2.演员 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都不是很出名 3.历史片不怎么受中国人欢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