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个人观点)“滑稽搞笑”和“幽默”是两件事,小品、二人转、综艺主持的表演风格可以“滑稽搞笑”,但相声不行,相声讲究的是“幽默”,一句话要禁得起回味和琢磨,而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相声起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我认为相声这种“幽默”的表现方式,跟这些地区人们的说话方式和生活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理清“滑稽搞笑”和“幽默”的区别,非常重要。其次,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学习重点是“说什么”和“怎么说”,而不是“演什么”和“怎么演”。我个人当了近10年影视演员,本科专业是播音主持,所以对于“说”和“演”这两者都有一些了解。相声重在“我”在“说”什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老先生们把“说”放在四门功课之首。以上这两件事,是我个人对于相声的一些认识,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相声节目都以“滑稽搞笑”和“表演”为主了,可能这样更容易有效果一些吧…关于相声的表演技法,我就没有说话资格了。市面上关于“相声艺术”的理论书籍并不多,一大憾事。建议看看马季先生的《相声艺术漫谈》。一切从自身出发,不要硬去模仿一个跟你差异极大的人,也不要人家说女生应该怎么说相声你就怎么说相声,毕竟目前谁也没有规定“女生该如何说相声”的资历和资格。性格内向的人,没必要非得在舞台上撒泼打滚,先学会好好说话,说“人”话。形象好的,没必要一味的丑化自己以博得笑声,“幽默”也不一定就是“丑人”的专利,尤其是女孩儿,没这个必要。但是不“丑化”自己,不代表不“突显”自己,“丑”不“丑”不是重点,形象上有没有“特点”才是重点,找到自己形象里的“特点”,加以放大,在舞台上才能有“辨识度”。至于怎么才能找到并且找准这个“特点”,需要“做加法”和“做减法”~得下一番功夫~最后,找到自己的特长。咱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部分都学过点儿才艺吧,会唱歌的好好练几首歌,会跳舞的下心学一段儿舞蹈,如果会点儿戏曲或者鼓曲什么的就更好,可以把这些才艺加入到相声里,这样作品会更加丰富,也很适合女孩子。
女相声艺人数量的确不多,我们盘点一下相声历史,出名的女相声艺人中,老一辈女相声演员有来小如、回婉华、于佑福、魏文华、吴萍等。生于1907年的来小如,几乎是目前追溯到的最早的女相声演员,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与弟弟来少如到京津地区谋生,1949年以后曾在天津一些茶社演出。于佑福算是女相声演员的代表人物,被业内尊称为于老姑,与马三立同为相声界第五代“寿”字辈老艺人,曾与马三立、刘宝瑞、郭瑞林等相声老艺人同台演出,也是马三立堂弟马四立之妻。“相声皇后”回婉华则是已故影帝、相声演员牛振华的师父,在相声界德高望重。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声界还出现了被大家公认的“五朵金花”,其中就有小品演员巩汉林的妻子金珠。另外许多相声大师门下也有一些女弟子,如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唯一的女徒弟单联丽,是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第一位女相声演员。姜昆女弟子夏文兰,冯巩女弟子贾玲,如今都正当红,发展也如火如荼。
女生说相声的话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看那些比较出名的说相声的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要么像岳云鹏那样比较爱撒娇,要么像马三立老先生那要比较淡定,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观众能够记住,而且还不失包袱和笑料。所以我觉得,对于相声这个艺术形式来说,女生其实应该更多地出现一些这样才能让笑声更加的多元化,就像以前的贾玲一样,说相声就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希望那些想说相声的女生,一定要把基础功打牢,然后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来。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现在春晚上语言类的小品节目,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但是我希望孝顺这一门艺术,至少能占到二到三个,毕竟是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喜庆的日子这样的节目应该是挺能赢得观众的喜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