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书,茶事记载,用字不同,因此,对茶的起源,就有不同的见解。这个问题,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就字论字,未深入研究,所以没有定论。写茶业历史,这个问题不先解决,就难以下笔。为茶写史,论证茶的起源,必须对有关史料进行归纳整理,加以系统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茶的起源,有传说,也有神话,传说当然比神话可靠,特别是记载在史书上的传说更为可靠。上古时代还没有文字,当然也没有书籍,很多事都是口传下来的,到有了文字才记载为书籍。 我国战国时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把口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下来。原文是这样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尝试探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因此发现茶叶可作治病的饮料。另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尝到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面的水流入口中,因而得救。不论哪种传说,都说茶树是神农时期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记载,茶能解毒,不仅经过历代医药家的证实,而且现在也用为解毒剂。茶可以解毒,必然被视为珍品。 到了周代极重岁时祭祀,就作为祭品。《尔雅 释木》:“檟,苦荼也。又《礼记 地官》记载“掌 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从而可知3 000年前茶叶就扩大用途而为祭品,更可证实我国茶叶生产在周代以前就已开始,距今有4 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语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尔 雅》说檟、苦荼两者同是一种植物。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茶的作用有所发展,仍视为祭祀珍品或作食品。晏婴《晏子春秋》说:“婴相(公元 前514年左右)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89)时,食脱粟之食, 炙三弋五卵茗菜耳。”这段记事,可以说明公元前6世纪,茶叶巳发展到既是祭品,又是菜食了。茶叶因用途、因地区、因语言 等不同,或茶树生长的形态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 “荼”,有的叫“茗菜”,有的叫“苦荼”,等等。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根据《神农本草》记载,茶能解毒,这个说法已经被历代医学家证实,现在茶也被 用做解毒剂。茶可以解毒,必然被视为珍品。到了周代,人们非常重视岁时祭祀,就将茶作为祭品。《礼记•地官》记载“掌荼”和 “聚荼”以供丧事之用。由此可知,3000年前茶叶的用途就被扩大了,成了祭品。到了春秋时代(前770〜前476),茶的用途有所发展,除了被视为祭祀珍品外,还被作为食品。晏婴《晏子春秋》说:“晏相 (公元前514年左右)齐景公(前547~前489)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这段 记事可说明在公元前6世纪,茶叶已经从祭品发展到菜食了。《魏王花木志》中记载:“嫩叶谓之茗。”茗即茶。到了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王褒所著〈僮约》前段说“脍 鱼热鳖,烹茶尽具”,后段说“武阳买茶”,可知西汉时茶叶生产已遍布多处,而且产量 也很高,所以才能投入市场。到王褒的时候,茶叶已经成为士大夫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 王褒在〈僮约》中写家僮每天都要在家烹茶,还要外出到武阳买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