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声韵有关,而且呼吸是个动词,声晕韵高的词素在后,(按照发音部位从低到高依次是咽、鼻喉、口腔、舌头和嘴唇)念起来顺口,跟后面的名词搭配不容易拗口,说得多了就成习惯传下来了,如果一开始是“吸呼”,估计也不能流传下来……原因还是上面提到的音韵,大家有没有注意中文跟英文很多短语组合正好反过来,比如说,我们习惯说东西南北,英文习惯说North and South,west and east,类似的词有很多,这些都是因为这样念顺口,符合音韵要求,音韵本质上和嘴型和发音部位有关。举个例子,“爸”这个字汉语拼音是第四声,嘴需要张开。所以“爸爸”这个词没有人叫两个第四声,因为你不可能连续张两次嘴,而不闭嘴。所以第二个字大家一般读第一声(有知友说是轻声,也成立),这样第二个”爸”的嘴巴张开程度就小很多,(b这个爆破音经过声调处理,张嘴程度可以小很多。其实英文歌曲很多吞音的处理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没人一上来就那么亢奋,“罢罢、罢罢”这么叫……放慢速度读你就感觉得出来了,快速读“罢罢”两个第四声也可以做得到,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两个“爸” 之间,你已经快速地加上一个闭嘴动作了。而且经过你这么连续同一嘴型和发音部位的词素后,无论你衔接什么词,都不那么琅琅上口了。同样的理由,老美,老英没有人叫DadDad的,也有类似的轻声处理,Daddy!
昨晚看《世说新语 排调》有这样一个故事,恰好是讨论词语先后顺序,除了孔孟等尊卑之类,还有平仄: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注释说:余嘉锡《世说新语 笺疏》第791页说:凡两字连续而有平仄声的不同,总是平声字在前,仄声字在后。我查了下《平水韵表》,“呼”字是上平,平声;“吸”字是入声,仄声。有时候词语的形成,都是根据韵脚二流行下来的,更能让人记住。
丁邦新的《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之检讨》。按照他的理论,并列语成分排列往往是受声调制约的。在一字平声一字入声的情况下,平声在入声前。呼为平声,今普通话读阴平(第一声);吸为入声,今普通话入声消失,混入阴平(第一声)。就古音看, 当然“呼”前“吸”后。丁邦新还有一文标题为《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应该更切题一些,但是我手头没有,网上也没搜到。丁邦新是想用上古字序受声调制约的现象来证明上古汉语就有现代意义上的声调的,但是潘悟云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用上古无声调,后世声调来自不同韵尾的理论也同样能解释这一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