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本专业的人都觉得艰量力深晦涩,是因为国内的教材实在没有合适的,而且不够系统化。
我建议千万别为学量力而只看量力,这很难摸到门道。
要系统学习量子力学,首先必须学好的是理论力学,也就是19世纪形式化物理的结晶,了解哈密顿体系和拉格朗日体系。然后是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理论。这样才对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产生背景有初步的认知。我个人也不建议一上来先看科普读物,如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这个需要系统学习完量子力学后,回头理清整个历史脉络用的,初看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会一头雾水。推荐的理论力学书籍是朗道的《力学》和《经典场论》,说句夸张点的话,这两本书看明白了,现代基础物理学知识和逻辑你就学了一半了。
至于再去学量子力学那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我的意思是你连哈密顿量都没搞明白,就去学薛定谔方程,连广义坐标都不熟悉,就去学全同粒子的统计,这都是缘木求鱼,不可取。书籍我就不推荐了,当然国外很多教材的比较好,写得比国内的教材要深入浅出,不会一上来先一堆假设、概念和方程(曾的书就是这样,没意思)。上面的都有推荐了。但我个人觉得量力教材整体还是较为缺乏,量子场论的书籍倒有很多出色的。
考复旦研究生的时候看过曾谨言的《量子力学》卷I和你说的钱伯初的那本,但主要是看的曾谨言的,钱伯初的太难了,特别是钱伯初和曾谨言合编的《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那不是一般的变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我已知的好几个名校的光学、物理学等专业的考研专业课量子力学的推荐教材是曾谨言的《量子力学》卷I。不过曾谨言其实有三本量子力学的教材,一本叫《量子力学》,分I、II两卷,一本是你说的《量子力学教程》,还有一本叫《量子力学导论》,我建议你同时看看《量子力学》的卷I和《量子力学导论》,我当时就是这样的。因为这两本书从内容上看非常相似,很多章节甚至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是很多地方《量子力学》比导论的讲得更深入,采用的理论模型也比到轮的更普适,还加了不少内容。所以这两本书拿来一边比较一边看,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先看导论的那本,比较好切入,然后再通过《量子力学》的那本来深入透彻理解,这样学效率不错。同时还可以找本习题集来辅助学习,我当时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量子力学—考研辅导教材》,史守华编的,绿色封面的,、但其实上面的大多数题其实就是曾谨言的那本量子力学的课后习题,有答案,有过程,甚至还有讲解,基本上等于是同步习题讲解,很好用的。
复旦大学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 徐建军 !内容比较的丰富,比较偏重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数学基础。建议先学完复旦大学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数学物理方法>,我也是自学的,用的就是这本教材。值得一提的就是老版的那本,也是复旦大学的《经典电动力学》内容更丰富。
还有伊真的那本,要求有一定的为基础,他的讲解不是按照我一般的顺序讲的,但内容比较的丰富。数学语言比较重。
还有汪德新的那本《理论物理导论 电动力学》。
黑体辐射。绝对黑体是会吸收所有经过它的电磁波的物体。现实中,这样的东西很难找,但是科学家们有办法,他们做了一个开小空的空腔,让电磁波在里面多次反射、吸收,来做成一个近似的绝对黑体。研究开始了,有两个科学家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一个可以用来解释红端,一个可以用来解释紫端,黑体辐射物理学分裂了。为了不受精神分裂之苦,噗浪卡提出一个把两个公式糅合到一起的方案,成功地解释了从红端到紫端的辐射问题。但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要想让自己的“四不象”公式成立,就必须作出一个假定:黑体辐射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连续的。科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年就是量子力学元年,1900年。 接下来,爱氏根据量子的说法,解释了光电效应。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为光学的波动光学和粒子光学的长达上千年的争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到另一条线,波儿的哈根达斯学派的海参包提出了矩阵力学。但是,受到的关注有限,因为大多数传统物理学家不大懂矩阵。雪顶啊受到启发,提出了波动力学,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雪顶啊方程啦。一山不容二猫,两派争论起来,相互攻击,但后来,却不得不遗憾地诚认,山里只有一只病猫,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物质波的波究竟是什么呢? 后来,薛氏被请到丹麦作报告,海氏被冷落。为了制造声势,海氏丢出一个重镑炸弹:测不准原理。波恩给出了一个解释:是概率波!天哪,天哪!这个解释可闯了大祸,哈根达斯学派为一方,和以爱氏、薛氏加德氏为代表的另一方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战正式拉开了战幕。“上帝不是在掷骰子”、“epr佯谬”、薛氏的猫都被抛了出来。 某牛人说,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