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弹钢琴的,对古典音乐有一点肤浅的理解,国际大赛上少有莫扎特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出于比赛得分的目的,选手需要在极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的展现自己的技术,所以会尽量选择比较复杂,性格鲜明的作品;而在相互角逐的过程中,(古典奏鸣曲里)贝多芬,舒伯特的奏鸣曲谱面更复杂,结构更庞大,技术更先进,短时间比较容易达到更好的效果。莫扎特的音乐并不如表面的简单,手指技术需要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做到不犯基本错误;而同样对于音乐的成熟,音乐理论的理解,包括读谱的积累也非常考验,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甚至一些钢琴大师的演奏也常为人诟病。而在国际比赛中,铺天盖地的贝多芬,李斯特,拉赫,普罗,在这样的环境下莫扎特这样单薄的音响要脱颖而出则是难上加难,甚至可能“弹得不错”但被忽略了。对于莫扎特音乐的偏好个人之间差别非常大,对同一部作品,常常会出现大相径庭的设计。如果评委和选手的意见不合,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完全错误”而给低分,这是非常危险的。总而言之,在学钢琴的路上,莫扎特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课,但为了追求比赛的效益,莫扎特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选择。除非选手打算另辟蹊径或是对自己胸有成竹,一般不会选莫扎特。莫扎特对于比赛这种技术考量而言相对简单,技巧单纯。几乎很难用来炫技。而戏剧性又很强,更适合用来表演,而不是比赛。
莫扎特对任何阶段的钢琴演奏者来说都是含蓄地烧脑,类似于巴赫,慢工出细活(莫扎特就是学巴赫的fugue长大的,与他的夫人第一次见面也是因为巴赫),高下皆在小句子的处理,乐理,音色,和句式中。 这对演奏者和评委来说(特别在音乐厅中连听至少4个小时的钢琴演奏)特别烧脑而达不到比高下的目的(你如果能去国际比赛的话错音破句都不好意思浪费人家时间),有的这点练与听的功夫还不如去弹气势宏大的拉赫玛尼诺夫或者绚丽的李斯特。以巴赫比赛为例, 如果不是把巴赫做成自己单独的国际音乐比赛的话,弹这种曲子想拿第一名几率很小,没有市场。
我自己弹莫扎特真的追逐感太强,有一种一点缺失就要被一刀断头那种刑场感。弹莫扎特的天真烂漫可能我要多学习才能做到吧。对于理解又太深,傅聪先生也说过莫扎特的痛苦和心理不亚于贝多芬甚至更高。莫扎特就算是我听过很多大师大师课时候讲的很好,但是实际演奏一个奏鸣曲乐章,真的听到后面真的听得出大师有一种“卖力”去弹,那种表达听得出“刻意”去表现。可见实际演奏莫扎特一个乐章在简单的旋律线和流动中去get其中暗含的名画暗流需要多么强大的集中力,意志力,表现力,耐力,理解力,还有人琴的切合度,自由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