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爰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币
郢爰,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当时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多存于荆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寿县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
春秋银空首布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币
春秋银空首布,长10.5厘米宽6厘米重134.1克。长方铲形,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倒刺,平足。其形制源自中原周、晋、郑等国铸行的空首弧足铜布,同时又保留了楚国货币平足无文的特征,表明楚国不仅使用金爰与铜贝,同时也铸行布币,这枚银布币的出土,对研究中国使用贵金属造币及楚国的币制和度量衡,都是重要的实物依据。从铜布币的演变规律看,布币的时代越早,越接近于生产工具的形状;考古发现的实物也表明,空首布币早于实首布币,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量,这件空首银布币的时代最晚也要追溯到春秋中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乾隆宝藏”是我国最早的地方自铸银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元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58年(1793年),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光绪16年(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
齐建邦长法化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
“齐建邦长法化”是田齐开国的纪念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开国纪念币。纪念币是专为某件事而铸造的货币形态的纪念品,一般不作流通货币使用。但在货币史上,有一类具有纪念意义的开国钱却是流通的正常货币,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币。公元前379年,田氏代齐,为了纪念代齐开国这一重大事件,田氏添铸了齐建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或“建邦刀”,通长18.5厘米,重45克,大小、轻重之制式如同期“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唯不断缘。田齐开国的纪念刀币铸量甚少,最为珍稀,也最享盛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齐建邦长法化”开纪念币之先河,丰富了我国的货币文化,对后世货币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
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
古代一般都是花铜钱的,要是有用到银子的地方,就把银饼绞下一块,然后放到戥子上称,如果是碎银子用的话,就要称了之后再用,另外还要算银子成色,如果是叫税,还要算上火耗,所以一般平民百姓都是用铜钱的,这些红楼梦都有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