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里,秋天气候转凉,故而此时风名凉风,此凉风盖非清凉之风,而是寒凉之风,寒冷之风。《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多么凉啊,雨雪多么大啊)。北风带雨雪而来,先秦时只是被称为凉,由此可见当时所谓凉即后世所谓寒或冷。历史久远词义演变,凉字也从极寒意变成稍寒意了。凉风既然就是寒风、冷风,也就和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相匹配了。凉风既然就是寒风冷风,那么秋有凉风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更算不上什么“人间好时节”了。对于一个国学修养稍厚的人来说,秋之凉风是固定的意象,只能是寒冷萧条之景而非其他。夏天的凉风就是另一回事了,此凉就是清凉而非寒凉了。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可以明显看出,晋朝时凉风已经有今天的含义了。总结一下,夏天的凉风和秋天的凉风是两码事,完全不能混用。《淮南子》: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条风至,则出轻系,去稽留;明庶风至,则正封疆,修田畴;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景风至,则爵有位,赏有功;凉风至,则报地德,祀四郊;阊阖风至,则收悬垂,琴瑟不张;不周风至,则修宫室,缮边城;广莫风至,则闭关梁,决刑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原诗“月”、“雪”、“节”都是压入声韵,你把“雪”换成“阳”倒变得弄巧成拙了。还有为什么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因为这最能代表四季各自的鲜明特色,月一年四季都有,但大家公认最圆的是秋月,同理,花肯定是春天的花最好,风肯定是夏天的风吹得最爽,雪肯定是冬天的雪最美。在空调这一伟大的发明诞生以前,古人夏天想乘凉,在脱无可脱之时只能靠风,所以有一阵凉风是非常愉快的,风大了还能赶走蚊子,简直神仙生活啊!下雪确实冷,古代没有空调但有炉子有火盆有棉袄有皮裘,营造出相对暖和的环境赏雪,既惬意又很可行。至于秋风,一般默认是秋风凉,秋夜长(谁家媳妇守空房),不似夏夜凉风那么令人愉快,反而有点凄清孤寂的意象了。
一来,“春花秋月”是古人的“固定搭配”。二来,这首诗不是写来告诉你春天有花,夏天有明月,秋天吹凉风,冬天下雪的。虽然,秋天吹的风肯定比夏天更“凉”,但是夏天树荫下吃着西瓜伴着的凉风,秋天看着各式菊花就着大闸蟹赏的月才是最惬意,舒坦的。题主现在又纠结冬有雪了,这个可能就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了,很多人都喜欢冬天的雪,小时候的我们很多都把下雪当做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这难道不算冬季最特殊的景致吗。夏有凉风多开心啊,秋有凉风人就悲伤了。这一直是我疑惑所在,常言道长夏为湿,内经却有多篇以秋为湿,全无燥气主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