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古时候的人读书都是在家里,也就是私塾里。没想到史书上说,早在周朝,中国就有了学校,而且是寄宿制的。得知了这个,特别想看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代,学校是个什么样子。
《管子·弟子职》中有详尽的描述,当时的学生清早起床,要先伺候先生起身梳洗,再四下打扫,设置坐席,等待先生授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而先生要求学生“颜色勿怍”,怍,是形容仪态局促不安。谁都知道古代中国礼仪繁多,但是,很少人会知道早在周朝时候就已明言:做弟子的不能不活泼,不能够惧怕,从而失去了“雍容”。曾经有中国孩子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是目光迟滞,拘谨木讷,不敢乱说乱动,岂不知早年的中国人并不呆板。
看古代学校的规矩,听起来好像上世纪的学徒学艺,到今天恐怕只有日本相扑界还保持类似严格的尊卑顺序。让我感到最诧异的是,周朝时候,先生先教的是年长者,所谓“受业之纪,必由长始”,想想面前立着两个学生,一个5岁,一个50岁,按古法儿,要先尽着老者。 诧异之二是周朝当年那么大的疆土,居然举国通用同一部校规。而这校规让现代人看,就是 部完全的不平等合同,详尽规定了尊敬先生的条款,而对先生一方应尽的职责却没有规定。大约古时候担当得了先生的都是律已的高人,每日起码四省自身,不会疏忽,不会不公允,不会犯错误。而当时先生的报酬不菲,孔子有弟子三千,又到处游学,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收取、运送、收藏“工资”的。 周时的学校年年都设考试,年复一年,一直读九年才
算学成。一个人学成的标志是:对事理知道且能变通,处理事情无遗漏疏忽,遇事不惶恐,能学以致用而自立于世,这种标准恐怕学满五个九年都难达到。同时,这规矩也充分解释了学校为什么要先教化年长者:古人去学校,学的是做人是事理,不像今天学的是知识。
关于读书勤奋,从古到今留下许多悬梁刺股等用功到极致的故事。其实,当年做个读书人是件投入风险不小的痛苦事儿,要诵读的典籍繁多,要练写更不容易。在笔被使用之前,字是要一笔一画用刀刻的,周时把写字叫“书刃”。长时间以刀刻字,手指结满厚茧,假如一个书生犯案逃亡,应当很容易暴露,轻易就会被官府缉拿归案。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廉价的竹子做笔,再后来虽然发明了毛笔,可是兽毛难取,穷苦贫贱的书生用不起,平常人还是用竹笔。
古书上说刻苦的读书人,随手在墙壁木板衣襟或任何器物上练习写字,有的干脆把字写在大腿上。我忽然明白了,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见景生情,手头发痒,随处题写“到此一游”。凡在古代题写的,随着时光变珍贵了,大山名川都把它当古遗留存,成了又一景。写在20世纪后半叶的就成了污染环境,写在2世纪的也许叫“涂鸦”,叫“行为艺术”。时代不同,文化的符号性也跟着变 看看古时候,当个学生一点儿也不比今天容易,今人且收声知足感激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先生诲人不倦、兼之有道、戒尺在手、任尔顽童、望而生畏、岂有不好好学之理。那时、百业唯有读书高、穷家子弟、更是发奋图强、凿壁借光、悬梁刺股丶萤火夜读等等轶事。那时印刷业不发达、为了读书、不得不借书、一字一工楷地抄书、令人动容
古人对教育是很重视的。如果生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男孩三四岁的时候就会启蒙。一般启蒙都是父亲来教孩子识字和拿笔。然后在6岁左右的时候就会送他们去私塾上学,由专门的夫子传授他们四书五经。
不要觉得他们启蒙很早,就算是现在三四岁的孩子也会识字了而且有的还要上早教课呢,或者开始双语培训没比古人轻松多少。而且古人16,17岁就结婚了。一般都会在结婚参加科举所以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
古代上私塾主要学的是四书五经,还有算和做诗。因为古代一直信奉儒家思想,学的都是春秋,大学。科举考试还会考策论什么的,这些也会学。策论就是像议论文谈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然后提出解决方案什么的。
还是还是以背书为主。古代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一开始都不会有老师给你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先是领着读然后背就可以。
我觉得古人读书是竭尽全力的。可能因为经济越来越发达,所以在我看来当今的学生读书其实没有古人那么刻苦,也没有那么竭尽全力。
我记得小时候我读到囊萤取火,凿壁偷光的故事。我心里满是佩服和敬佩的。因为我觉得读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我对于现在很多的学生来讲,大家都是坐着舒适的凳子,穿着暖和的衣服,其实比起以前的条件来说,是相当的优越了。可是我们往往做不到竭尽全力。曾经高中的时候学过《劝学》这篇文章我心里是觉得也许在更加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够突破自己,得到超越。
古人读书是竭尽全力的忘我的读书。而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讲心里有很多很多的事情,然后关系也很复杂。所以自己会有很多的杂念,而对于读书这一件事情,就没有那么单纯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