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是《周易》的爱好者,有一些浅薄的见解,现将对“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的理解回答如下。
01、不相信是因为不了解
说《周易》神奇,但从没看见过它的神奇,甚至都不了解《周易》到底是什么的人,又何谈相信呢?就像头脑中坚信地认为这个世界一年只有三个季度的人,你和他说一年实际上有4个季度,他们不仅不信还说你是错的一样。很主观是一方面,没见过真实的客观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另一方面。
所以,这第一点可以说,如果那些朋友,真正的亲眼见到过,见证过《周易》的神奇,他们或许就会立刻或者逐渐打开自己心中的相信之门。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邵康节看见两个麻雀争夺枝头,掉了下来,他感觉奇怪就推算了一下,说明天晚上会有一个女子来折花,园丁驱逐她的时候,她受了惊吓,摔倒了伤到了腿。而到了第二天晚上,他之前推算的一一全部应验,或者因为年代久远我们说几乎没有出入,那么那些见证了这个过程的人,会不会觉得神奇呢?答案是不言而明的。
02、不相信是因为有偏见
很多人不相信,是因为他没有想要相信,因为在他相信《周易》的神奇之前,已经有相信的了。比如说科学。很多朋友会说这是物质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我只信仰科学,我丝毫不接受迷信。信仰科学没有任何问题,答主也信仰科学。但把迷信和《周易》划等号是从根本上就错误的观念。
要知道《周易》是我中华文化的源头,是百经之首,是集数学、历史学、哲学、预测学、行为学等等为一体的经典之经典。如果把这样一部综合性的经典简单地和“桥头算卦的”相挂钩,是肤浅的,是狭隘的,是不符合客观的。
03、不相信是因为难相信
《周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卦又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八卦之后还有六十四卦,每卦还有六爻,但掌握这些还远远不够,孔子的“十翼”即孔子对易经的注释有10篇古文,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个系统,还有天干地支这个系统等等,都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获得对它一定程度的了解。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些入门门槛相对比较高的知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都太大了,而且耗时费力钻研一番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神奇有怎么样呢?所以望而却步慢慢也不会去想着去了解了。
我认为,在当下学习或者《周易》,是学习它的行为学,它会像一本大辞典一样,在我们如何做选择的时候,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声音作为参考,引发我们的思考,改善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先来说一个现象。虽然国学热持续了许多年了,但是一听到《周易》还是会有人说:你那是迷信,21世纪我们只相信科学。其实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与“科学”的定义。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光就二者的定义都有无数种说法。或者说,二者的定义还没有定论。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么叫迷信,什么叫科学。下面我随便引用几个解释作为参考:
迷信:迷信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本质定义就是相信了不该信的东西。人们的立场不同,所指称的迷信内容也不同。迷信具体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看到了神奇的现象而生信,但又不懂内在的深奥道理名迷信。迷信是指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就是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狭义的迷信即封建迷信。从广义来说,迷信应当包括宗教信仰,因为任何宗教信仰都是迷信的表现。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科学不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话。它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科学本身并不是真理。他需要三个条件:可证伪、可通过试验验证、满足奥卡姆剃刀原则。在继续引用下去真没什么意义,因为目前为止还没人给“迷信”与“科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直是各有说辞。本身关于何为“科学”,何为“迷信”的概念定义都含糊不清,还怎么区分自己的思维、行为是迷信还是科学呢?
不相信,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易经》博大精深,其中深刻的道理和奥妙很难掌握和理解,一些浅尝辄止的人会知难而退,进而以为都是故弄玄虚,因而产生怀疑和抵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越是研究深入的人,越是觉得奥妙无穷,乐趣无穷,越是痴迷和坚信。其二,《易经》的研究和应用自宋朝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逐渐式微。特别是清末,民族救亡图存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许多人认为,国家的软弱腐朽,被列强欺凌划瓜分,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因而出现了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作为传统文化之根的《易经》,自然在受冲击之列。《易经》本身具有的预测功能更是受到强烈的质疑和拷问。
《周易》。易字的意义有二,一:是不易,千古不易。二是变易,客观环境,主观的适应,随时变易。二句话言简意赅,道出《周易》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哲学性,易系辞上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历代学者研究,基本都是舍弃形而下的途经,走向形而上的路线。于是把自己研究运用的原则方法逐渐加上去。使原本很深的道理变得更加晦涩,求上不已,玄而又玄。
近代术士借《周易》大肆发挥,甚而根据书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硬是把风水学,命理学等扯上关系,并且大做文章吹嘘,骗人。因此,对巜周易》造成很大的负作用,不但造成许多人不相信,而且认为是迷信
在此说说个人看法
我看完曾仕强老师讲完易经后(自己看根本看不进去,也看不懂),只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万物有阴阳或说万物有矛盾,所以我给易经的定性是这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不过《易经》缺陷是在不小,它始终也只是一本几千字的书而已(在那时也是鸿篇巨著了),不同人读到理解的内容也是在差异太大。可能是我懂得不多,不觉得《易经》有多神奇有用,我用不了它来分析事物。
最后总结就是我不是不信,而是觉得它没什么用。
因为《周易》的传承,需要言传身教。不是看几本书就能理解的。
社会上有很多人拿着《周易》来炫耀,骗人。其实,街面上的所谓先生。有很多人连64卦都记不住,怎么能正确预测,怎么能让人相信。
骗子太多了,人们被骗怕了。
中国传统文化被骗子们玷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