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教的出家僧人,男的俗称“和尚”,女的俗称“尼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光头。
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徒子徒孙,正信的“和尚”和“尼姑”都严格遵守相沿的规矩:剃度——也就是,剃光头。
然而,细心的人一定发现一个问题:佛祖释迦牟尼本人,不仅没有剃度,而且还是一头黑发。此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这些菩萨的宝相,同样不是光头,而是一头黑发。这就奇怪了,难道是佛教戒律出问题了吗?
其实,释迦牟尼的确没有剃过光头,对他来说,剃不剃光头差别不大。
头发,俗谓“烦恼丝”,乃是象征人世间烦恼之物。古代文学作品中,每每以“青丝”代指头发,便暗含红尘俗世的意味。那么,斩断了三千烦恼丝,便是修行决心的象征。
但是,对佛陀来说,本就已经是觉悟之身,革囊众秽了然于胸,三千烦恼丝不起丝毫的烦恼,有与没有,无甚差别。
另一方面,佛陀有三十二种福德之异相,肉髻(头顶的“大包”)便是其中一相。佛陀在世时是明确反对偶像崇拜的,但佛陀灭度数百年后,僧俗信徒们逐渐将佛陀形象刻画出来,作为偶像进行崇拜。这时候,佛陀的形象主要依据佛经,佛经中有关于肉髻的记载,但如果是光头肉髻,实在没有美感。因此,无论从佛理还是从艺术上,佛陀的形象,都定格在了满头黑发的肉髻上。
那么,为什么普通僧人又要剃度呢?原因有二。
其一,如上所述,头发代表着烦恼,是“烦恼丝”,剃度之后,便象征着斩断烦恼丝,即使无法立即斩断,也有了彻底斩断烦恼丝的决心。
其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皆为可宝之物。出家之人,不是红尘俗客,于紫陌红尘不再眷恋,也不再因情(亲情、友情皆是)而牵累,故此,剃度乃是舍离红尘的象征。
这两样,便是剃度最关键的两大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出家僧人,基本上都剃光头。
至于说,影视作品里渲染的“和尚”、“尼姑”头顶上的六个或九个点——就是戒疤——可不是剃度的本意。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在汉地的出家人中,并不是大家头顶上都有戒疤的,而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地区的僧侣,更是不见有戒疤。说白了,头顶上烫戒疤,是汉地佛教徒特有的行为,也是元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因为和剃度的意义不同,其他地方的僧侣,也就没有这个特征了。
戒疤,其实是一种坚定修行的决心,表示自己不受外物干扰,一心向佛,因此才会用一种类似自残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决心。
事实上,有漏君以为,剃度一事已足够,戒疤嘛,大可不必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当时佛陀为一些弟子剃度,是为了以光头形象示人,以区别于古印度的其他教派。
私心想来,这个说法不靠谱。为什么呢?
佛陀向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如果是为了表示自己创立的教派有别于其他教派,作为创始人的佛陀本人,怎么会不剃度呢?如果剃度真的有此一层含义,后世的佛陀雕像中,为什么从未出现过佛陀光头的形象呢?
所以说,剃度一事,靠谱的解释主要就是上面所说的两样:斩断烦恼、别离红尘。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高举辩证法!修行是内心斗争!革识心的命!解放真心!有德才能得道!为人民服务就是德!华夏根基大道本源辩证思想!宇宙开天衍化出无量分身的无情有情留三法1唯心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3伏羲传河图洛书历代在完善总摄唯心唯物的《本源辩证法》科学哲学宗教皆在三法中!人类有了种种实践认知形成辩证思维体系才形成哲学和宗教!大道无情以一切为刍狗大道有情养育万物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观决定一切!心是宇宙王者!空不空是对立统一,非法非非法是否定之否定,渐修顿悟是量变到质变,万法皆空无自性!心生法生心歇法灭见性!明心见性是理上明了事上见心光外显!一切唯心造是人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承前启后辩证探索要经历史科学检验!宇宙有普遍联系性与统一性!短暂如物质永恒如能量!流动是宇宙主题!激活才能打开众妙之门1心性面性功入手2气脉面命功入手,道家禅宗性命双修最佳!佛有三法1有为有部无常法(空无常苦无我不净)2无为空部常法(实常乐我净)这两者皆不究竟,对偏空偏有之人拿空破有或拿有破空!第3部才究竟,空不空法常无常法是佛最后宣说佛乘(法华经解深密经等)心执着两面性故生出一切法有两面性!不执则无!有立有破不立不破随顺本源返朴归真大道自然
那是佛三十二相的顶成肉髻相,那不是头发,是肉顶成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
这个髻放光,有一些天人菩萨想看看佛顶,升到佛顶上去,看到他放光,看不到顶,只看到光。所以叫“无见顶相”,没有人在上面能把它看清楚的。
我想和尚并不是都是光头,因为修佛的人讲究的是修心的,修自身的,而不在乎外表头发的长短,佛家觉悟的是本身看的都是内在的修养。
大智若愚。源于高于真正成的归凡而已,光的都是在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