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对宝钗的态度实际就是作者的态度,曹雪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歌颂自由的爱情,显然宝钗不是自由的代表,但她又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后期的矛盾都是由她引发而来。
在前八十回的时候贾母一直是对木石姻缘很在乎的,她对黛玉那么好除了是自己的外孙女之外,还可能就是把她看成了自己的童养媳。要不然凤姐也不会经常拿这个开玩笑,弄得黛玉本人也是挺害羞。
宝钗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才华出众,长相也是一流,就连自己的婚姻也是听父母的。贾母对待宝钗也只是对客人或者亲戚的情感,她也是没有想过让她和宝玉在一起吧。记得有人提起过金玉良缘的时候,贾母就直接打断了,这说明她并不同意这段姻缘。但是后来她却同意了偷梁换柱,原因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换作者了。
曹雪芹对黛玉是喜爱的,虽然黛玉必须死,但是并不是在黑夜里因为那个原因而孤独的死去,她的死法应该更加纯洁高尚一点。
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亲戚家小孩的普通态度,没有人比较的时候还好,一旦有人比她更好贾母立马就转移注意力了。
宝钗初进府时,贾母的态度就是淡淡的,多热络说不上,但也不冷淡,不过比起林黛玉就差远了,黛玉刚来贾母就事无巨细的问了一遍,身体可还好?吃什么药?看过什么书?喜欢些什么?还宽慰黛玉不要过于伤心,外祖母还在就还有亲人。
所以宝钗在贾母眼中始终是个外人,只要脸面上过的去也就行了。
大观园里看的更清楚,黛玉的窗纱旧了贾母马上让换,下一分钟凤姐就着人拿来了材料,估计刘姥姥还没出大观园黛玉的新窗纱就换好了。而在宝钗那里贾母也说要送摆件,不过是让鸳鸯得空给送来。
两箱对比这种亲疏关系就显得突出来了。直到后来宝琴入府,平时跟着贾母一起吃饭的都是宝玉黛玉宝钗,瞬间就换成了宝琴,宝钗另坐。可以看出贾母心里宝钗是可以取代的,并不是十分中意。
“路看两溪,幽处必有一树”这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一笔两个故事。曹雪芹不是作者,是末世的画面。曹,官署,借指国家。《红楼梦》的主题“怀金悼玉”,以史为鉴。“曹雪芹悼红轩”,红字两层含义,悼末世的红楼,一是悼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就是对太平天国的追悼。四十九回,这个四十九就是祭奠日,标题:“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白雪清朝红梅太平天国。邢岫烟的咏红梅,写的一个被俘战士无畏。联诗在辩论。
贾母不喜欢薛宝钗。
肉对狼的态度
不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