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话怎么样?
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吧,安史之乱之后,叛军攻陷了唐都长安,唐玄宗西逃,唐肃宗在马嵬坡被百姓收留,后来和唐玄宗分道扬镳之后北上至灵武。这也正是杜甫为什么后来会四处奔波而不安顿的原因。
杜甫在得知唐肃宗北上灵武这个消息之后把妻儿老小都安顿好之后便去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被安史叛军抓获,押至长安,但因为官位低微而没被关押。出狱之后之后感慨万千,次年三月写下《春望》,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对国破人亡的惋惜。
为什么说这首诗既有家国天下,又有儿女情长呢?其实这首诗,主要对感情描写尤为细致,情景交融,又含蓄凝练,从而衬托出对国家衰败的感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是无情的,但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的植物变得生动,衬托出当时的气氛更加凄凉,“城春草木深”也烘托了整个长安城凄凉的气氛,为下文各种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家书抵万金”表达出对于社会动荡的无奈,要知道在这种动荡的时代,能有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前联写对国破家破的无奈,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一部分,眼看家破人亡却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写诗来发泄自己的悲愤与不满,而且对于家人,自己出门在外,国家动荡不安,对家人的关心是表达非常细腻的,儿女情长,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战争使一个诗人变得如此落魄。
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其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用在杜甫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一头白发还在担心着破亡的国家,头发越挠越短,用簪子也束不起来了。
其实,杜甫的担心也正是现在人们所最不期望发生的,战争会让国家衰败甚至灭亡,也会让万万千千个家庭支离破碎,这种情况谁也不想发生,所以,世界和平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唐诗宋词,元曲悲赋流淌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当中,生生不息,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生命,代表一个时代的心声,让后来人感受它无声的脉搏,急促而又清晰,倾听骚客文人的九曲情怀,或悲壮,或雄浑,或悲凉,讲述历史变迁,家国兴亡,儿女情长,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要说到家国情怀的诗词,可谓是比比皆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都表达深亢悠远的家国之情,儿女情长亦然,被人们所熟知的名句,纳兰性德的木兰词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还有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家国天下和儿女情长两者兼得的诗词不多,因为往往这两种情怀有冲突,历史文人都抱有国为大,欲成功名必先舍弃儿女情长,但是经过细细品味,边塞诗最能表达家国天下和儿女情长的感情,其中唐代陈陶的《陇西行》可以作为代表作“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完美的演绎了这种情感,匠心独到的使将士们奋勇杀敌和妻子在家殷切期盼丈夫回家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现实却残酷的把五千将士的尸骨埋葬在无定河边,场景之凄凉,战争之残酷,离别之痛苦都涌上心头,难以控制。
诗词元曲当中表达出的历史脉搏和人文情感,细细品味会让我们欣喜,激动,甚至是心潮澎湃!
菩萨蛮五首(其一) 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圆圆曲》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我要说的是他走之前给他妻子写的信中的一句: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的事迹流传千年,成为民族英雄,爱过教育的典范人物。家国天下的情怀必然已经感受太多。那这封信中流露出来的还有他对妻子的情深似海。生死纵然能将躯体隔离。但是灵魂却将伴你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