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出现文明到现在,最少也有六七千年了,而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因为历史的流逝而被淡化的物体,就是汉字。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我们的汉字越来越容易辨识,也越来越丰富。几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汉字准确的描述出来,我们也从来不会产生觉得有汉字不够用的时候,而更多的是发出怎么这个字不会写的感叹。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是会有人想问,汉字真的够用了吗?怎么不再发明一些新的汉字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用到的汉字不过一两千字,而汉字足足有一万多字,根本用不着再发明新的汉字!
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如今的简体汉字,我们的汉字越来越规范和丰富。已经发行到第十二版的《新华字典》里,也拥有着整整一万一千七百多字的汉字介绍。这里面的汉字储存量,其实是非常吓人的,有很多人连字典里面一半的字都认不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发明新的汉字,显得似乎有点多此一举了。当然,也并不是说这几千年里,就没有发明过新的汉字,还是有的。
第一种情况:由皇权统治者造字,但大多毫无意义。
在历史上皇帝造字的现象出现过几次,比如武则天给自己整了个一般人都不会读的“曌”,朱元璋给自己整了个五形部首造字法,南汉的皇帝刘龑也花心思搞了个“龑”字,估计武则天都是跟他学的造字。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小型造字的行为,都不成气候,只要那个皇帝一下课,这个造字的事儿就没人在意,然后果断被抛弃了。
第二种情况: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顺应科学,造了些新字。
在我们中国,虽然也学习数学天文什么的,但是我们都是用中文来解释和形容的。等到西方文化流入,我们才明白,原来有如此多的化学元素,如此多的物理因子,各有各的叫法,而且都是英文的,没有针对性的汉字。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当然也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这是第一次有意义且成功的造字形为,我们现在熟知的如“氧,氢,氖,氟”等汉字,就是通过化学元素音译造出来的新字。
第三种情况:各种网络用词被音译出来。
这里面非常出名的比如以前是没有“囧”这个字的,但是大家都在说,都在用,慢慢就把这个字造出来。还有西安美食Biángbiáng 面,也是人们后来造出来的,可是电脑和手机都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给大家上图了。 还有比如“duang"字等等,这些都是由于这几年网络发达,被网友们造出来的字。但是这些字都非常个性化,也很少被使用,根本不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只是拿来取乐玩罢了。
既然有这样的造字行为,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继续大量造字了呢?其实人们在日常写作中,可以常用到的汉字大概只有二千个左右,剩下的都是一些生僻字,专业用词,平时很难用到。而且哪怕遇到了一些我们不能用汉字准确描述的物体,我们也可以继续沿用音译这个办法,直接把那些舶来品改成汉字的音译,最常见的就有”巧克力,咖啡,博客,吉普车“等等。在汉字完全足够的情况下,实在是没必要再造什么新字了。
而写在文末的,是想表达一点个人观点,目前我们中国社会有一个非常令人难过的现象就是:现在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多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代替了手写字,从而拉低了文字的使用性。很多90后,00后,甚至是10后的小朋友,语文汉字基础差得一踏糊涂,拼音,笔顺,部首都搞不清楚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学习英语,加重了他们对汉字的忽略,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如果可以,还是希望我们中国的教育应当以汉字和中文为主,英语更应该在孩子们把汉字掌握熟练之后再教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混乱感。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可以有多个多音,甚至是多层意思。而对于文字的形成,我国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讲的就是仓颉造字,到底是谁创造了文字至今还没有定论,因为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资料来证实是谁发明的汉字。而汉字流传至今,几乎没有再发明新的汉字了,那么汉字够用吗?其实是够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事物也越来越多,而汉字没有在增加,是因为我国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音译的方式;一种是组成新词。
在我国古代也存在汉字不够用的情况,所以也出现过造字的情况,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造出新字。而在明朝,还发明了很多无行为部首的文字,所以随着发展我国的汉字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最近的一次汉字危机就是出现在西学冲击的时期,此时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传过来,因为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汉字能够表达,所以依据这些化学元素的特点,便统一用气字作为部首,这才有了“氢”“氦”等字体的出现。
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英语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就有了外来词,例如因特网、沙发等词语,这些就是通过音译的方式来造的新字。另外就是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所以越来越多的术语出现,为了更好的表达,只能根据汉字中的一些意思来命名,比如火车、汽车等。
一个民族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必然有文字的出现,才能记录历史,记下一个民族璀璨的文化。所以我国的古人真的很厉害的,创造了很多的字体,并随着这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这才促进了当下的文化交流。
用不着造很多,新发现的化学元素之类的造几个。汉字组词能力比英语字母丰富的多。以常用汉字2000计,两个字组词(可同字),理论上就可以得到2000²,即4000000个词,三个字就更是天文数字了,还有四字词语呢?汉字远远也不止2000个。(当然有些组合并不存在)。
英语三个字母起,理论上26³个,辅音组合都无意义,元音相连大多也无意义,组词效率差。上百万以外,单词往往十几个,二十几个字母,顺序实在难记。
所以,汉字足够使用,只偶尔造几个。组词也好记,一般2∽4个字。开始难学,越往后越容易,你掌握三四千汉字,基本无往不利。
英语呢,每个专业,甚至学科还要专门学“专业英语”,不然你傻傻看不懂。学科交叉,多专业集成的科学,麻烦就更大了。而汉语只需要一些注释即可。
一个符号,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两条对称声带的一次绷紧,肺部排气的一次用力。如果一个汉字,一个义素,那就是极限!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如果能造出原子弹,那是不可想象的!
基本够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面对着新的词汇都是选择可以准确表达其意的汉字组成词组,如:互联网,如果组不成便直接音译,如:比特币。
应该把使用繁体字,把头发(髮),发(發)财。面(麵)条,脸面(面),这些字分开。还有就是 把一些多音字分开再造字,免得读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