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我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是被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所吸引,“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很好奇这本书说的是什么故事,于是便买了它,初读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我仅仅感动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后来在高中课本上,语文老师生动的为我们分析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章节,通过老师的精辟解读,我发现还有很多小细节未曾注意到,于是,我就像是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重读了一次《红楼梦》。
开始我不喜欢泼辣有心计的王熙凤,也不喜欢虚伪的薛宝钗。我甚至觉得是宝钗插足了贾宝玉与林妹妹的爱情,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都有着难言之隐。宝钗很懂得随机应变,她为人处世大方得体,安分随和,在府中能审时度势,善待众人,人缘极好,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也正是宝钗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她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是很向往自由,也有一颗少女心,她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希望能够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但是她的情谊隐藏却是极好的,在宝玉挨打的那一集中,黛玉虽然哭的梨花带雨,但我想宝钗她难过的情绪不比黛玉少,但因为她是知书达理的人,所以才会极力克制自己。这一点上,我觉得薛宝钗的做法很成熟,所以在后来的联姻中,长辈把宝钗和宝玉凑在一起也是合乎情理的。
毕竟在那个封建时代,门当户对的理念深入人心,且在处事方面,宝钗更有担当感和责任感,两个人在一起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惜当宝玉说“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时,宝钗心碎了,我也很难过,是的,我很同情宝钗,那么聪慧的一个女子,最后却是红颜薄命的下场。
也许是悲剧性的结局更能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处在那个时代的人的心酸和无奈,如果放到现代来看,我想黛玉和宝玉能在一起,而明慧的宝钗也能寻得一良人,获得自己的幸福。
说一个不显眼的人物吧,刑岫烟。刑夫人的侄女,随父母投靠刑夫人,无权无势无钱,不得刑夫人喜欢,夫妇还都是“酒糟透之人”,在大观园的日子小心翼翼。
被凤姐安排到迎春处,每月的月前除了给父母送去,还要打点迎春处的丫鬟老妈子,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处境艰难。最后实在没钱,把自己的旧棉衣当了。
但她也颇善诗文,与妙玉有着“半师之分”,所学许多来自妙玉,还指点宝玉以“槛外人”的名号给妙玉回帖。
最重要的是性格,端庄稳重,淡泊宁静,平和温婉,这让她赢得了一众人的喜爱,凤姐,平儿,薛宝钗,薛姨妈……
薛姨妈看岫烟“端雅持重”“是个荆钗布裙的女儿”,将她说给薛蝌为媳,后又说她“有廉耻有心计儿,守得贫耐得富”。
只是红楼未完,谁知道这样一个女子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邢岫烟。虽然自己地位低下,穷得连过冬的棉袄都没有,大观园丢了不值钱的东西都怀疑是她偷的。但内心强大,不卑不亢,知书达礼,连凤姐都敬她三分,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红楼梦里是极少见的完美结局。
都不欣赏!古代女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现代的我们可以,现代的我们有了科技已经过得很好了
欣赏里面的王熙凤,她泼辣的性格,管理家族的能力,都是一个现代女性的榜样。
我最喜欢史湘云,因为她敢爱敢恨并且热情豪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