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发现曹公在《红楼梦》里写了很多甄贾(真假),比如甄士隐贾雨村,再就是真假宝玉。后人研究《红楼梦》所写内容就是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本书开篇写到:回忆到自己一生放诞无为,一事无成,唯见几个女子,性情见识都在自己之上,所以写就此书,记述这些优秀的女子。再结合曹雪芹自身的身世,他在抄家之前的确放诞无为,一事无成,这也正是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是曹雪芹的现实形象。所以说书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曹公本人。而甄宝玉不论形象本性还是家庭背景都和贾宝玉一样,只有后来改了秉性,开始学习仕途经济学问,改邪归正重回现实。所以甄宝玉应该是世人眼中真正的宝玉,也是在家族败落之时曹雪芹幻想自己也能幡然醒悟的理想状态。换个说法,就是贾宝玉是真正的曹雪芹,而甄宝玉是曹雪芹幻想出来的那个自己,虽然曹雪芹自视清高,不屑于功名富贵,但他也想自己能有能力在自己的家族败落家人受到伤害之时力挽狂澜救他人于危难的。不过,人的本性难移,贾宝玉终究无力改变什么,最终仍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1,影射贾宝玉。甄家的家庭实际情况与结局必然与贾家相似,或者说,甄士隐家的家庭经历与结局,就是日后贾府的重演和影射。甄宝玉的行为,也是贾宝玉日后行为的预演
2,推动情节发展。在甄家家庭败落之后 甄宝玉最后也将出家。通灵玉的丢失和送回,将甄宝玉和贾宝玉联系在了一起,使得二人直接见面,而甄宝玉也必将成为贾宝玉出家的间接引导者。
3,也是作者想要哀悼的人物之一。甄宝玉和贾宝玉将在家庭败落之后展眼乞丐人皆谤。虽说是一位影射者和推动者,但也可以将贾家与甄家的实际遭遇结合对比起来,加强了对社会现实讽刺的力度,更有利于突出小说主旨,增强全书悲剧色彩的感染力。
我上学的时候看《红楼梦》这一段也是看的很迷茫,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明白,其实甄宝玉即是“真宝玉”,是现实中曾经出现过的那个“宝玉”,是作为红楼梦故事的蓝本中真是存在的那个人,如果我们说贾府就是曹家的话,那么甄宝玉无疑就是曹家的一员,而且按照这个“真”来推断的话,甄宝玉的命运也一定会如现实中衰败的曹家那样坠落。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艺术中所创作出的另一个“宝玉”,是神瑛侍者遭劫历世的化身,他此来人间为的是造历幻缘,又岂会在乎一家一族的兴衰和悲欢?待到劫满之日,便是看破尘缘之时,曾经爱过的也消散,没爱过的也不见,倒不如安心回去做神仙的好。
小说第一回讲得很清楚,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顽石是女娲补天遗留的石头,被一僧一道幻化成美玉,随着神瑛侍者夹带到人间。林黛玉就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思凡,于是到警幻仙姑那里报到要求下凡,于是就下凡,来到贾府。因为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所以林黛玉为还泪而来,跟着下凡了,所以林黛玉爱哭,而且大都是因为宝玉而哭。故事以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为主,其他一干人等陪着他们。
顽石,记录下它的所见所闻,因此小说原名《石头记》。
故事就这样。
不光有甄宝玉,还有江南甄家。甄贾两家互为影像。比如后面写到甄家抄家,就是暗示贾家要抄家,有句脂批说,假事将尽真事将显。另外,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设计上本来是把甄宝玉设计成神瑛侍者,贾宝玉是借其形象而已。林黛玉还泪错还了。80回后应该有甄宝玉大量戏份,只不过现在看不到了。 而且甄宝玉似乎跟史湘云有关系,因为有一次贾宝玉做梦,梦见甄宝玉之后,醒过来跟史湘云讨论了大半天同名同貌的事情。
有一种比较荒谬的可能,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转世,甄宝玉才是。如果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么甄宝玉可能就是平行时空的贾宝玉吧,假假真真。至于脂批说的什么“甄宝玉送玉”,我实在想不通。我一直认为红楼梦写完后大改过,就是情节人物都大改过,甄宝玉属于没有改完的人物,从目前文本不好谈其作用。前80回看来,甄宝玉只是贾宝玉的一个影子人物。也许作者想写两种结局,一个安在甄宝玉上,一个安在贾宝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