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能是当时学着首古诗的时候边上有插画,从哪之后每次在读这首诗,都会浮现当时看到的画面,一个小牧童坐在水牛上,给别人指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当时读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了青蛙的叫声,和稻子的香味。
我觉得最有画面感的一首,是大家都背过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幅画是不是跟你想象的样子差不都呢?反正我是这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几个乐器都分别学过春江花月夜,虽然知道诗和曲没啥太大的关联,但还是因为曲对诗产生了幽宁壮阔的水墨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戴书伦《滁州西涧》。这首诗画面感强烈,把滁州西涧的景色描写的很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我马上就能联想道满山的粉色桃花树中坐着一个唐寅,在抬头喝着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