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悲剧,才足以完整展示人物的全部努力。
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在冲突中让人物去行动,透过行动展现人物性格,歌颂或者感叹人物命运。
打个比方,有一个结构复杂的艺术品,我们现在想测量它的体积。现在我们有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只需要把艺术品完全浸没在容器中,测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即可。——文学名著当中的大团圆结局,就是让艺术品在水面上露个头,不完全浸没,而后果就是无法完全测出这个艺术品有多大体积,因为还有一部分在水面上。而要想完整地测出,就必须把它按在水面以下,完全没入,才能知道它有多大。
人物的性格和力量,就是艺术品的体积,要想完全知道它有多强大,就要让人物奋斗至崩溃。就不得不安排一个悲剧。
一把刀能造成多大伤害?你不能用它去砍蚂蚁,砍蚂蚁是测不出的,必须去砍大象。
一杯水能让烧红的煤块降温多少?你不能让它扑在小石子一样大的煤块上,必须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泼在很大很红的煤块上。
一个英雄人物的极限在哪里?你不能让他去跟手无寸铁的敌人打,你必须安排他跟神战斗,一拳擦伤神的面孔,最后悲壮战死,才能完整展现他抗争不屈的人格魅力。
不信你看,公主和王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之后,故事就写不下去了,对吧。
个人理解:现在大多数的名著都是作者在一定历史背景个人经历下创作的。大多都是在动荡的年代,或政治不清明时作者想要一抒胸臆。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与作者对现世的不满批判或刻画。(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生变故,这些往往是经典之作产生的背景)但也有一些心怀希望,认为正义终将胜利的作者,将结局写成喜剧。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没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读着心酸的也未必是悲剧,《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悲剧。《水浒》确实是悲剧。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古典小说是以喜剧和正剧结尾的。悲剧只是少部分,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非主流派。
为什么人类的大多数文学名著都是名剧。因为这些都是作者借小说中的悲剧来引起读者,看者的共鸣。悲剧的结尾往往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经历导致的,成名的作品很少,只有真正的体会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人才会写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成为传世之作。
悲剧作品人物生活艰辛,结局悲惨,与现实社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发人深省,更容易被大家记住,催人泪下。经典的文学名著也不例外,正是因为人物命运的悲惨,反应的人与社会的矛盾,才使之成为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大多数文学名著都是悲剧,这跟作者和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是因为作者属于落魄书生那种,借写书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活潦倒的困境,也借此讽刺当时的社会。有些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的苦难和不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借书中的人物来批判当时社会和抗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