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陶瓷鉴定,要从瓷器的胎、釉、制作工艺、器形、纹饰、款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其特征,不管是纹饰风格或器形神韵,都融合了其时代性的艺术审美。高古瓷主要是在全国各地各个地方性窑口生产,从元代开始,皇家用器及大量民窑产品主要集中于江西景德镇,每个地方的瓷土化学物质含量有所差异,生产出的瓷器胎土致密度不同,所以会造成其重量的不同。例如某些窑口的瓷土资源在古代时就已衰竭,现代仿古瓷因材料选用不同,仿制出的瓷器便会出现过轻或过重的现象。还有一种做旧的方式为接底,根据上述鉴定方法知鉴定瓷器需看胎或看底款,一件完整的瓷器胎土的特点往往从底足反映出,款识也多刻书于底部,所以很多藏友拿上东西后习惯性的看底,这一习惯让造假者趁机而入,采用接老底的作假手段盈利。
接老底的方法即是将老器物的底接到新器物上,以达到“提升价值”的效果,但是接老底的瓷器并不一定都会变重,变重主要原因是因为所接的底与原来器物的胎质、厚度不同,比如用一件瓶子或罐子的底去接一件小件器物的底,就会出现接底后瓷器变重的现象。现代作伪手法已经十分高超,对一件器物的新老判别,需要大家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理论方面大家可以从中国陶瓷史,各时期陶瓷的制作工艺等开始了解,或从各博物馆官网上搜集图片,了解各时代瓷器的风格特征。实践方面则需要大量观看博物馆真品,参加瓷器类相关讲座,与同行经常交流,逛古玩市场,去窑址参观瓷器作坊等方式多方面了解瓷器制作的各个程序。
七八年前去广州古玩市场,找高仿瓷器,老板拿出了一件青花瓶,明确地说这是换底的器,要价四千块,那个时候四千块还是很值钱的。看这件器物的底子,那是一眼的“大开门货”,釉色也进行了“杀光”处理,青花的发色也很“正”,就是手感稍微有些重。老板直接说:“这种东西最能杀猪了!不好加工,找这样合适的底子不容易!”
这就是瓷器收藏品中真品和赝品之间的奥妙所在。而这个奥妙甚至连很多玩儿了十几年的藏友都不知道。归根到底一句话,如果是同样大小同一产地的瓷器,老货的重量通常比仿品要轻,换句话说,仿品一般都很沉!
当然是,我国文物规定标准是:6o年,1OO年框框。有艺术价值或代表物件1OO年以上即定为收藏级了。次为资料级。但文物蔵品很严格分类。如郭沬若书法也只是作名人,资料藏而非艺术藏品!
现代人模仿时难免左右造作,出现壁厚的现象,器物重量出格。还有一种换底的器物,为了能将底子的粘连痕迹掩盖,往往需要厚一点的瓷土和厚一点的釉子来掩盖,所以器物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