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敲木鱼尚有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自警”。因为“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鱼即使在晚上也不会闭眼睡觉,为了勤修道业,用木鱼来警策大众要抓紧时间用功办道。这里说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这种“警众”与“自警”(不寐),乃是他们之所以敲木鱼的宗教内涵。另外,寺院早晚上殿,木鱼用来引导僧众把握诵经时的轻重快慢,让大家凝心一处,不起杂念。从木鱼的本质上,他代表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精进不退的精神,如果一个人连睡觉的时间都不曾浪费,昼夜用功,自然会净念相续,杂念不生,容易进入道业,日复如此,何愁道业不成?佛陀讲:断一份无明,则证一分法身,如果连常见的烦恼习气都不能断除,怎能断除生死?出家学佛乃大丈夫事,当断能断;断恶修善是佛教的根本,精勤修学是解脱的保障,木鱼不仅是敲在身上,更是敲在心上!
因为“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里说得十分明白,佛教众在修行中的这种“警众”与“自警”,乃是他们之所以敲木鱼的宗教内涵。另外一层意思,是在实修中体现的,在大乘佛教中有六度万行的说法,分别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合称为六度,亦称为六波罗蜜,是由菩萨至成佛的六种修持。这里面的精进,可以看作是需要用到木鱼,因为普通人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凡心容易散乱昏沉,要想修心,只有不断的精进,清清楚楚照看住自己的内心,所以敲木鱼声声入耳,心一境性,也就比较容易入定了。
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材质做成大小不一的木鱼,用在僧众的修学上。从木鱼的本质上看,他代表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精进不退的精神。如果一个人连睡觉的时间都不曾浪费,昼夜用功,自然会净念相续,杂念不生,容易进入道业。日复如此,何愁道业不成?从人的角度来说,容易产生懒惰意识。再说人的特性是悲喜不定,更容易受心情的影响,喜欢以自我的好恶来界定事物的好坏,形成片面思考和一家之言。如能清净身心,不会产生偏失,行于中道而进道立命。这时需要鱼这种不休不眠的精神,因而加功用行,不断累积福德资粮。
木鱼最早是古代乐器,佛教最初在新疆用来召集僧众。东晋《五分律》卷十八:应唱时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又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东晋法显《佛国记》:曾在于阗瞿摩帝大乘寺见“三千僧共犍槌食”。北宋《释氏要览》下曰:“今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唐 《岭表录异记》到襄汉,以为无用之物,遂舍于延庆禅院,用代木鱼。
在佛教,很多法器、物品,一则为了庄严,二则用来表法。每个用品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从这些物体身上体露出一个道理,让人们通过表面看到本质。佛教有“八万四千”个法门,用来对治人们不同的烦恼习气。对于一个人来说,贪着睡眠就是一个很大的习气,因而在佛教思想中,把它放在“五盖”,“十缠”当中。烦恼习气能够覆盖修行者的清净心,不能开发善心;缠缚人们的身心,身心不得自在。
鱼是不闭眼的,以此提示众弟子要向鱼一样,不贪睡、要精进。鱼生活在禅海中,以此提示众弟子,禅,无处不在。敲木鱼的声音浑厚洪亮,可以让修行人提起精神,避免昏沉。敲木鱼,在诵经、念佛时,可以控制节奏,或快或慢,指挥大众,使大众念佛声调整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