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故事会的年纪,他有了黄金时代,在我中学时期翻阅王小波只觉得名大于实,在工作多年后的现在,读王小波作品,甚至感觉一句话,一段话都那么恰到好处,好的作品也挑观众,有几个作者能把文字运用的像春花秋月般饱满多情,意到笔随,至于那逻辑跟得上跟不上还在其次,王小波的文字运用是跟梁实秋钱钟书一个层面上,不是写作文的段位,看过这样的文字和故事,别的很多作者都惭不惭愧呢,这才能叫有灵魂的作家,也有一些有作品的呆瓜,就是路遥他们
王小波逻辑只是在可控的范围对他所了解的情况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分析,所以他的杂文正好体现他作为小说家以外的一个知识分子身份对人性,对思考方式,对科学甚至文化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精神象征意义,在他的杂文里有种不可多得的赤诚态度。另外他的小说很显然写出了人世纯粹的情,有男女之爱,有朋友情,有手足之情,在他的小说里情说明了一切。真有憎恨他的人,也许更多的是功利之徒,因为他们眼里容不下纯真。
当你把他所有的作品看完了,你会发现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有情商…当你学过哲学后,你会发现他在通过另一种方式把现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说的明明白白。。。。很多人不懂把文学结合起来看,知识读表面字义,当然感觉很滑稽荒唐,所以大家换种思维方式去读书,你会收获更多,发现他的作品很有特色。
后来就不喜欢那种风格了 像瓦尔登湖那样的 都不太喜欢 但与作者本人没关系 因为看书多思考多了以后 就会发现 没有任何观点是真理 是壁垒森严牢不可破的碉堡 自己都经常会推翻自己的观点 始终辗转在逻辑上会让人变得憔悴
有人看王小波只看到了逻辑,就说他炫耀逻辑。有人看他只看到了思维,就说他搬弄思维……如果你能全面一点的认识王小波,而非读了几段话几本书就来空泛指点,我相信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全面和有趣的王小波。
嫉妒他的作品吧,亦或是无知吧。小波的是理工专业出身,所以他的作品思维逻辑性很强,万事讲究一个辩证,他的万寿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与一般无聊的学术研究不同,他的思维又是相当发散的,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