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赞美宝玉与黛玉凄美的爱情;贾府的兴衰起落
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我们喜欢宝玉的“真”,曹老亦爱他的真。但是我们是现代人。作者却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无所估计的喜欢,作者却是一把辛酸泪。通篇看宝玉,宝玉为主角,书中主角,大观员中主角,也是整个贾府中的主角。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则可以归结为“利他”,他从为用心的为自己做过事。他一直是顺着别人在转,为姐妹,为父母,为丫鬟,别人快乐,他也快乐。但他面队整个大观园,还是有些力有不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爱博而心劳”。可以说,爱是宝玉生命的主题,他很少生气,很少忧愁,即使有,也是因爱所致。对父母亲人敬爱对姐妹的喜爱,对虾仁的关爱……这样的 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喜欢。但是他却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责任感。他身上背负的就是:努力学好四书五经,博取功名,振兴贾府……他没做到,亦做不到!黛玉说。我是为了我的心。宝玉又合唱不是为了他的心,可是他的心却一直和现实是对立着的,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挣扎的人,他选择了自己的心,亦代表着他放弃了现实,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纵使这分责任一直不为我们所看上眼。莫效此儿形状,我相信作者是真心的,宝玉的存在或许本身就是个悲剧,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将怎样在社会上立足,怎样促使一个家庭甚至与社会的发展。所以,纵使我们再喜欢他,纵使作者再喜欢他,终究要一声长叹:莫效此儿形状!次中辛酸谁知!
我看香菱~“真应怜”,这正应了她一生的遭遇。3岁被拐,离开父母。与拐子生活10于年,其中的辛酸谁只?卖于薛家,为薛藩之妾,本没有什么。。可作者非弄出个冯渊来,非君不娶,始见辛酸!结局是死亡,不必管他续书的或真或假。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死,必是受尽委屈,一如晴雯,一如金钏,鸳鸯……最喜欢他的性格,作者只一句话便概括了所有人对他的看法:香菱之为人,无人不喜爱的!她的纯真,她的娇憨总让我想到黛玉,还有湘云!在某些方面,香菱比湘云更“真”,以致“真”中见“呆”,比如让宝玉背个身去就地换裙之事,湘云也是做不出来。在某些方面,她甚至比黛玉更痴看她学诗时,“连家也不回,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梦中得诗更见其痴~然而在大观园中,恐怕也只有她们才能了解香菱,也只有她们才和她玩的最好,甚至连宝钗都说:本来就呆的,愈见“即使有着这样的遭遇,她也一直是快乐的,她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快乐,在大观园里也只有她才会这样想:快乐就好!什么名,什么利,什么爱,什么恨,在她的眼中都不过是一场游戏。大家都说他呆,作者却借黛玉之口透露出现实:你又是个几极聪敏伶俐的人!她死了,受尽委屈而死,但是我想他死的时候也一定是微笑着的,甚至没有一丝的怨恨。她带着一颗赤诚而来,同样带着它离开。想象着香菱微笑着离开,我仿佛看到了夕阳下的福贵老人,是的,活着就是幸福。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小说来对待,红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这部小说的艺术,也就是所谓“语言、形象、性格、结构”——这才是红学的正路,《红楼梦》研究的正宗。而且,这部小说就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应该一视同仁,不得分论,因为“历史”和“群众”已经“接受”了它。这种说法似乎有对红学中各种“边缘”排挤了“中心”作反拨的意思,但它的根本缺点是看现象不看本质,重形式不重内容,要表面不要实际,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片面地看问题,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后者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思力、悟性和高层次研究质素的表现。考据、义理、辞章——这是中华传统文学艺术批评的三个层次,或曰三个方面。考据是背景、基础,义理是思想、意义,辞章指艺术、审美。但这三者,却又都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原不是像楚河汉界一般泾渭分明的。中华文化是最懂辩证法、最讲究“整体、联系”的文化,而《红楼梦》作为这种文化的一个最精致、最高级、最伟大的宁馨儿,则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这种特性。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大奇迹,她的广博不仅体现在厚重的历史时光中,也体现在辽阔的社会背景里。每个人都可以读红,研红,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解读《红楼梦》,但却不能得出一套能够笼络《红楼梦》,统治红学的理论,像王国维因为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创造了《红楼梦》的消极美学理论。所以说,兄台的这个问题不言而喻。读者和作者不是同一生命体,从这个层面说,《红楼梦》不可能被世人完全理解,但只要我们能够从这本巨著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对时代与社会有一些思考,那《红楼梦》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我们也不便强求什么。
初看红楼梦是在初中的时候,怀着对古典文学的崇敬之心去看的。只是懵懵懂懂地去读故事罢了,对于人物的分析和时代的分析什么的,完全没有考虑过。上大学的时候又重读了以前的那些书,虽然感受是深了一层,但也不过是看懂了少许皮毛罢了。《红楼梦》是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不可能被我们三两下就完全读懂的.不同的时期去看它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示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倾尽毕生去研究“红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