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那个村子,人口数千,姓氏有十个以上,有的同姓还不是一家。祠堂给谁建?小门小户没实力,一村子又不是同族,建不起来。周围几个村子大都不3个姓以上。虽然没祠堂,却都有各种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山神,虫神等乱七八糟的神祗。过年过节也是在家里想给那个烧香就给那个烧香。比如我妈为了让我们兄妹好好学习就请了孔夫子在家,我爸做木工就请了鲁班在家。大学在太原读书,也到太原周边做社会调查。几乎是一村一庙,一村二庙,很难找到那个村没有庙的。后来在吕梁山区工作,发现人稠地狭的山沟里怎么也能建起一座小庙,有的甚至只有卫生间大,有的更像是佛龛。至于临汾的侯马水陆码头一个村的姓氏更多,而且各种移民,河南来的,陕西来的,外地来的,一个村都不容易找出居住100年以上的家族。不仅没有祠堂,连寺庙道馆都难以见到,人们喜欢的是各种市场,工厂。
这个要说说客家人的来源,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是五代十国时期,三是宋元时期,四是明清时期,北方战乱,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到长江以南的地方,南迁的汉民思念故土,保留了汉族的传统,其中就是宗主文化,宗亲文化,而祠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当然南方山区可以避免战乱同时也不会因为朝代更迭少数民族统治(如元朝,清朝)做的变革;反观北方,历朝历代都是统治者为了实施统治的试验田,试想人民都流离失所哪里还能保留祠堂等东西。
北方汉人大部分和胡人杂乱而居,通婚混血,对中国传统礼教越来越不重视,南方集中了大部分纯正的汉人,保留了中国传统礼教,比北方人更加执着,广东、福建一带祠堂比比皆是,有着浓厚的宗族感情,因为他们是秦汉时期第一批南迁汉人,有着汉人最正宗的崇拜祖先的信仰,在他们眼中,宗规和国法并肩,无论有人犯了错,还是遇上困难,宗族内就能解决了。
古代南方落后,没人来抢地盘,战乱比较少,他们很稳定,祠堂可以永久保存,而古代北方战乱频繁,又饥荒较多,经常举家背井离乡,但除非跑到南方的少数人,大都会觉得他们还会回来的,就像朱元璋,他漂泊打仗多年,既是贵为天子了,还在想着定都家乡凤阳,即使想修祠堂也没钱,何况不知道能过几天就又要奔波离开了呢。
我是广西东南一带的,风俗跟广东算是比较类似的,毕竟很多是从广东迁来,比如我黄氏这小分支从惠州迁来。说起祠堂,在两广真的是普遍又普通,基本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有些叫法不一样,意思意义差不多),有些县市同一个姓氏也有个共同祠堂或者同拜一个祖坟,同姓都比较讲情义,视为兄弟姐妹,同姓不通婚。
北方也有的祠堂被人为毁坏严重,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了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