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最初是祭祀太祖或皇家的建筑,后来对一些历史上实有其人、他们的事迹往往为人们所长期歌颂的人物,为了表示人们的敬仰之心,为他们建起了庙,除了太庙之类之外,一般人们所熟悉的有关帝庙、孔庙、妈祖庙、城隍庙(城隍老爷一般都是对当地有重大贡献的实际人物)等,原本与佛教是毫无关系的,不过日久月长,庙里供奉纪念的人物,也成了半人半神了,仿佛有祥云缭绕,成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后来的演变。不过不管如何,它与寺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它源于中国的本土信仰。
可以看出,寺的意思,就是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地点,比如五寺中,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判决的,相当于最高法院,太常寺负责祭祀事务的,光禄寺负责宫廷食膳的,太仆寺负责车马出行的,鸿胪寺负责外宾与礼仪的。我们再来看庙,庙最开始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比如太庙,或者一些家庙,后来庙主要用来祭祀各种人神鬼怪,比如关羽庙,孔子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财神庙,龙王庙,各种各样的。
“寺”和“庙”不是表示同一个物体或同一个场所,有的在文字表述或口头表述为“寺庙”,是无知、或错误的。从历史学上讲,中国的“庙”比“寺”长远得多。在古代“庙”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场所。如大家熟知的孔庙、武候庙、……关帝庙。因为祭祀的目的、功能不同,所以称谓不同。
一般来说, 庙是用来供奉神位的,用来为人提供膜拜神位的场所,里面没有僧侣或者很少的僧侣; 寺则是僧侣居住和修行的地方,里面也供奉神佛,尤其是佛教的神灵,例如如来和罗汉等。
佛教一些场所也有叫庙的,这时候的区别就是,寺比较大,庙比较小,可能就生活几个,所以才有庙小容不下大佛的说法,当然这种是婉拒的说法就是了,但也可以看出庙小而寺大。
寺和庙最大的区别就是:所有的寺里面供奉的都是外来神,如:释迦摩尼,弥勒佛等等。庙里供奉的全是本地神,如:张飞庙,关帝庙,妈祖庙。





